放大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思諾)港校「自資碩士」課程內地生激增,有內地生慨嘆指,由於港生人數太少,雙方學習時幾乎「零溝通」,失卻來港升學意義。有港生表示,「自資碩士」本地生多為「兼讀制」,內地生則為「全日制」,課程老師為了方便評分,故多以「兼讀/全日制」分組,同一課室內,兩地學生「各自為政」,既不利學習交流,也令文化「界線」更明顯。
中大「新媒體碩士」課程內地生蔡小姐(上圖)指,班上幾乎全部都是內地生,與港生溝通近乎零。她坦言,來港求學前已大概得悉課程以內地生為主,雖期望同學背景較多元化,亦知道港校另一些課程港生及外地生比例較高,但因涉及新媒體課程不多,她唯有「迫住讀」。
「各自為政」畫線 分組難合作
就讀中大翻譯學系碩士課程的港生陳先生表示,班級約50人,逾六成為內地生。他形容,師生對「本地/內地」似乎畫了一條清晰「界線」,因為內地生大部分是「全日制」,港生多為「兼讀制」,為了方便評分,教師要求以「全日/兼讀制」分組,內地生及港生往往難以緊密合作。
陳先生指,自己是少數曾與內地生同組的港生。他發現彼此在溝通及文化上有明顯差異,「香港流行的MSN、facebook他們都不用,所以組內都用QQ溝通」。
由於他是兼讀生,較難安排時間「面對面」與全日制內地生討論,「在溝通不足的情況下,工作分配不夠清晰,合作不太順利」。
做小組報告 見文化差異
他又指,小組報告時也反映出學習文化差異,例如部分內地生會在公開問答環節中「做媒」,提供問題予其他內地同學發問,一來可讓對方爭取課堂表現,二來自己又能充分準備回覆,可謂「一舉兩得」。
於浸大修讀兼讀制分析化學碩士的港生潘小姐表示,課程「全日/兼讀制」學生共60名,約20人為內地生,大多是「全日制」,但與港生交流甚少。她直言,內地生英語水平稍遜,尤其是科學專有名詞,很多都聽不明白,上課時顯然較吃力,「所以老師上課期間,為遷就內地生不時『轉台』,用普通話解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