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景熙)教育局早前宣布推行「電子教科書市場開拓計劃」,計劃撥出5,000萬元,資助非牟利機構研發電子課本,藉以引入競爭壓低書價。但有從事資訊科技教育25年的大學教授指,政府對電子書定位錯誤,它與傳統書籍並非「對手」而是「拍檔」,兩者各有優劣,要互補不足才有助學習。
港大教育學院副院長羅陸慧英(小圖),1986年起在港大擔任講師,近日取得港大「25年長期服務獎」。她過去一直從事電子教育研究,現任港大「教育應用資訊科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就教育局近期力推電子教科書,羅陸慧英指電子書與傳統書各有好處,不存在「競爭」情況。傳統書籍具質感和手感,「翻閱過程中可以再三細味內容」,且書頁旁有空間作眉批,一有想法和感受,即可在書頁記錄,有助整理想法。至於電子書,則可以隨時用關鍵字搜尋內容,方便省時之餘,亦可讓提供生動活潑的影像教學。
指當局輕視教科書製作難度
她又認為,政府過於輕視教科書製作難度。「非牟利機構要由零開始,製作一套教材,需要資源甚多。書商從事這行業多年,累積豐富經驗,又有團隊、配套等支援,怎會是其他人可比?」她坦言,曾有人問過她和其他同事,會否參與政府計劃,她說:「大學教授無書商的條件,跑去不務正業,根本難以做到一套優質課本,不如不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