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景永祥敲擊青磚發出清脆的金屬聲音。
1957年,明朝萬曆皇帝的陵寢——定陵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發現陵墓所用青磚歷經五百餘年,依然不蝕不鹼,叩擊有金石聲。這些刻有「臨清」字樣的青磚,正是自明朝永樂初年(約公元1403年後)開始,由山東臨清燒製的「貢磚」。由皇權而興,由運河而盛,臨清貢磚也隨皇權隕落運河淤塞而不再輝煌。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正期待新的振興。
提起臨清貢磚的歷史,臨清博物館館長魏輝如數家珍。他說臨清距離京城迢迢幾百里,之所以能成為貢磚的基地,與大運河有著扯不斷的聯繫。京杭大運河自臨清而過,在當地形成了良好的淤積土質,俗稱「蓮花土」,細膩無雜質,沙粘適宜,是燒製青磚的最佳材料;同時,臨清傍臨運河,貢磚燒成檢驗後可直接裝船解運京師。並且當時臨清是衛所重鎮,屯兵擁眾,又是國家儲糧基地,還是商業都會,可以嚴格控制各地派出徭役滋事生變,滿足窯工生產生活日用所需。同時臨近運河,借助水路運往京城甚為便捷。於是明成祖朱棣決定遷都北京的時候,便決定在臨清設工部營繕分司,專司建窯燒磚,直至清末綿延500餘年。在臨清有句古語「臨清磚,北京城」, 說的是臨清貢磚撐起了北京皇城。
此話並非誇大,記者在臨清博物館的貢磚展廳看到,在紫禁城發現的刻印有「大工」、「內工」、「壽工」等字樣的各式臨清磚。魏輝介紹這是由臨清製作分別供給皇家公務建築如(太和殿)和祭祀建築(如天壇)、內府以及陵寢所用的貢磚。這些磚每一塊都詳細標明產地、年代、窯戶、工匠等信息。這些細節顯示了臨清青磚作為貢磚的品質。貢磚燒製多達18道工藝流程。從取土到成磚,要經過2至3年的時間。
今年74歲的景老先生是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臨清貢磚燒製技藝」的項目傳承人,他家祖輩就是燒製貢磚的窯工,到他是第四代。他從十幾歲就開始在磚窯幹活,前後從事貢磚製作30多年。
臨清貢磚原係皇家御用,清末以後便漸趨凋零。據景永祥回憶,到上世紀60年代時,用「貢磚」的技藝燒製的青磚便完全被紅磚代替。到上世紀70年代末,隨著國家對文物保護的重視,故宮、天壇等單位出於修復的需要,陸續到臨清尋找可替代原有舊磚的青磚,竟然發現在當地已無生產。到90年代,隨著文物復建與仿古建築的大量需求,已經燒了20多年紅磚的景永祥,憑借世代口傳心授的經驗,重又恢復了青磚生產。
景永祥的磚廠現在有8個磚窯,每年燒製300多萬塊青磚,質量上乘的磚每塊能賣到20多塊錢以上。雖然體力付出很大,但他磚廠的職工能拿到6000元以上的月薪,這在當地是一筆可觀的收入。景永祥磚廠的產品賣到了蓬萊水城和成都杜甫草堂,用於古跡維修。他的磚完全按照古法燒造,他拿起一塊磚敲給記者聽,果然發出類似敲擊金屬的聲音,這就是正宗臨清貢磚的品質:敲之有聲、斷之無孔、堅硬如石。
景永祥磚廠門口豎著「臨清貢磚第一貢磚廠」、「國家非物質遺產保護單位」、「臨清金磚研究所」等幾塊牌子,然而整個廠區是坐落於一片麥地之中,沒有圍牆、沒有辦公區、甚至沒有廠房,不但工藝連製作環境都和幾百年時一模一樣。唯一的區別是經過景永祥的一番研究,終於可以用煤炭作為燃料來代替豆秸,使得溫度更易控制。景永祥說,以他現在的產量,無法供應市場的需求量。此前山東棗莊台兒莊古城修復,有一個300萬元訂單的大買賣,由於產量有限,他沒敢接。而同時,由於青磚供不應求,當地也出現了多家青磚廠,由於急功近利部分企業不按傳統工藝製作,造成青磚質量低劣,損害「臨清貢磚」的聲譽。景永祥特別希望政府能落實有關政策,使臨清貢磚的品牌能健康發展。
不過景永祥對未來依然充滿信心,他相信隨著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清幽淡雅的「青磚白灰」式建築必將代替刺眼的紅磚而重新興起。目前他的兒子正在幫他打理磚廠,接續貢磚家族第五代的傳承。 ■文、攝(部分):香港文匯報記者 于永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