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坤領 北京報道)談及此次中國大量增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經濟學家表示,中國作為IMF成員國,增資體現了承擔國際責任。當前世界經濟一體化,如果放任歐債危機繼續惡化,不僅僅是發達國家,包括中國在內,眾多正在崛起的新興市場國家都將受到嚴重影響。某種意義上說,出資也是雙贏。
拓外儲用途 風險更小
專家指出,中國向IMF增資拓寬了外匯儲備使用方式,與直接購買他國國債相比,向IMF增資的投資風險更小。歐洲經濟好轉不僅對自身有利,也惠及中國,畢竟中國是歐洲最大的貿易夥伴。
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表示,中國決定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增資430億美元。符合共同但有區別責任之原則。「我們現在最關心的是如何盡快落實2010年倫敦峰會確定的基金組織份額和治理改革方案。增加中國的代表性和發言權。」
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魯世巍也認為,此次進行大規模增資,是希望IMF盡快完成包括票數分配和基金配額等配額制度的改革,以增加發展中國家在IMF中的影響力。
美獨享否決權須改變
然而,本輪出資以新興市場國家為主,美國分文未出,與其在IMF內的地位不符。國際金融問題專家趙慶明指出,如果不能夠改變美國獨享的否決權,IMF任何的改革都不具有實質性意義。又是一次G20峰會,又在討論IMF增資與改革問題,如果不能夠改掉美國獨享的否決權,IMF仍是美國的工具。
「IMF應該考慮引進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的機制,由幾個大國共同來決定全球經濟金融事務,而不是一個大國。」趙慶明說。
向松祚表示,如果美國不放棄一票否決權,基金組織治理結構改革就是一句空話;長遠看,基金組織如果不從使命、政策哲學、領導選拔等多方面進行重大改革,就難以發揮應有作用,就會逐漸失去公信力,退出歷史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