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雷曼事件傷了客戶對銀行的信心。資料圖片
「銀行」一詞,對港人真的既敬且畏。敬的,它是港人累積財富的地方,想當年更有不少港人坐享港元定存高息;畏的,就是那歷歷在目的2008年迷債事件,銀行為求賺取利潤而涉嫌違規銷售,一時間令大眾對銀行失去信心。
利率協議取消掀轉型
本港銀行由單純吸收存款的經營模式,轉至提供林林總總的投資產品銷售,黃遠輝指出,一切得追溯至回歸前,1996年時銀行公會取消利率協議,銀行從此可按個別需求而調整利率水平。是故銀行為爭奪客源,一方面將存款利率提高以吸納存款,又降低貸款利率來爭取借貸,結果令銀行的利息收入大降。「大家今日見到中小型銀行以較高息爭取存款,就是拜此舉所致。」
以往因利率協議,銀行可單純地賺取由高息差帶來的利潤,但如今高息差不再,故97回歸後,銀行業務變得不再單純。為彌補收入,只好開拓非利息收入,銀行推出越來越多理財、投資及保險等產品,繼而發展至銷售更高風險,如雷曼及Accumulator等如今令人聞之色變的產品。
97風暴增強風險意識
對此,黃遠輝不認為利率協議種下2008年雷曼事件的禍根,反之認為本地銀行經濟15年以來經歷多場金融危機,風險意識確不斷增強。他憶述,當本地銀行經1997年金融風暴的「洗禮」後,學曉今後要保留更多流動資金作為防線,在購買那些資產、借貸予誰亦變得更為謹慎。及至2003年「沙士」危機,甚至2008年的金融海嘯,黃遠輝認為銀行歸功於防線築得穩,才可安然無恙。
至於無法令人忘卻的2008年金融海嘯,銀行因雷曼爆煲而引發大額撇賬,期間更發生東亞銀行擠提事件,黃遠輝慶幸未有本地銀行因此倒閉,已算不太嚴重的捐失。儘管如此,雷曼事件令小投資者損手,傷了客戶對銀行的信心,黃遠輝仍難掩歉意,指今後銀行會盡力了解客戶需要,著力提供合適的產品。說至此,黃遠輝亦慨嘆銀行業「越來越難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