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剛巧於97年入行,至今在證券界打滾了15個年頭的恒豐證券業務經理周元彤,經歷了期間港股的三起三落,好市時同一時間接5、6個電話,要左右手齊用,股災後一日才一、兩個電話。他對證券買賣電子化感觸最多,認為本港市場的最大變革之一,亦鞏固了本港作為亞洲金融中心的地位。不過,他從事盤房工作多年的經驗所得,認為交易系統的快慢與投資者的賺蝕無關,真正主宰著市場的公平,其實是企業資訊的透明度。
97全民皆股 接電話無停手
回想起97年的時候,股市正值大牛市,幾乎全民皆股,當時在銀行任職的周元彤,正是負責為客戶入紙落盤的工作。「當年本港證券界還未電子化,銀行客戶要買賣股票,先要打來給我們,我們再填表格,入紙向銀行證券部落盤,再由銀行的經紀執行客戶買賣指令,一來一回浪費了不少時間,期間價格可能已大為不同,也增加了人手出錯的機會。但當時生意仍是絡繹不絕,電話接個不停,經常同時有5至6個電話入線,電話一放下便立刻再響。每晚需加班工作至晚上8、9時,可謂最繁忙的年代。」
到了98年,大市經歷股災後交投轉淡,買賣兩閒,全日只有一兩個電話打來落盤,從業員都擔心失業,市況太差也轉工無門。他指,自政府入市後,投資市場開始好起來,至01年的科網股熱潮為頂峰,當年銀行雖然推出音頻電話落盤,但反應不理想,散戶仍喜歡直接打電話落盤,電話同樣接到手軟,他亦於此時轉工到證券行工作。
科網熱終爆破 沙士成交乾塘
他表示,01年科網股爆煲後雖然大市同樣有恐慌性拋售,但經過97金融風暴的洗禮,投資者沒有97年那時般恐慌。不過,不恐慌不代表「有運行」,踏入02、03年,市況更淡靜至嚇人,股市樓市受災,加上沙士來襲夾攻,電話可以全日「一聲不響」,大市成交最低見過50億至60億元,是他入行以來最淡靜之時,唯一好處是可以準時收工。
「03年實在是本港證券行的轉折點,在成交低迷下,最低佣金制又被取消,經紀佣金收入大減,同時券商又要大手投資,實行全面交易電子化。」不少散戶從此選擇在網上買賣股份,身處盤房的他最能感到這種「結構性」轉變。
電子買賣普及 盤房走向夕陽
到了07年,港股電子買賣已相當普及,即使同為大牛市,但電話聲已沒有以往般頻密。他說,「07年的牛市最令人驚訝,就算做了三、四十年的老前輩也未見過升勢可以如此誇張。恒指從25,000點升至31,000點只是數個月時間,當時已覺得大市有危機,曾勸喻客戶及早抽身,但大市一直升,就被人一直鬧。當然,最終大家也知道結果如何。」展望未來,期指夜市看似勢在必行,相信屆時只要一至兩個人留下來「看舖」,絕大部分交易都透過電腦進行,與十多年前不可同日而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