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蛟龍號」27日從海底取回的生物樣品。新華社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王添翼 北京報道)中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昨日上午開始第五次7,000米海試,經過3個多小時的潛航後,再次刷新自己於24日保持的世界紀錄,下探至7,062.68米。「蛟龍號」亦成功完成了搜尋上次佈防標誌物的作業,意味著它今後可以把科學家載至深海任何精確地點展開科研實驗。
成功尋獲佈防標誌物
「蛟龍號」於凌晨5時許開始下潛,於8點40分左右完成第一組拋載,之後速度就從每分鐘30米的速度降到了10餘米。在8點44分,突破了7,000米到達7,003米。隨後,「蛟龍號」開始著手完成第一個工作任務——尋找上次佈防在7,020米水深的目標標誌。按國際慣例,「蛟龍號」每次下潛試驗都要在深海佈防標有潛次號的標誌物。該項任務將考驗潛水器的精確定位功能,加之現場指揮部限定了半小時的作業時間,在這樣的極端環境下,潛航員要完成的幾乎是一項的「海底撈針」任務。
據了解,執行該任務時海底能見度僅有10米,在100米範圍之內,「蛟龍號」成功地尋找到標誌物。這個40乘40厘米的泡沫塑料,完全被壓成像小石塊一樣,摸上去非常堅硬,表面顆粒由於受到巨大的重壓變得非常清晰和明顯。
隨後,「蛟龍號」繼續下潛,並最終於北京時間11點47分到達水下7,062.68米的深度,超過上次下潛深度43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潛水器的新紀錄。
兩年內進行試驗性應用
「蛟龍號」緊接著進行了座底操作,成功取得3個水樣,2個沉積物樣,1個生物樣品,完成了標誌物佈放,進行了潛水器定高、測深側掃、縱傾調節試驗,此外,通過佈放生物誘餌,吸引了很多海底生物,藉機抓拍了很多照片,完成了全流程驗證計劃。至中午12點36分,「蛟龍號」順利上浮,並於下午3時30分左右返回水面,共在水下停留11個小時。
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研究員劉保華表示,「蛟龍號」完成7,000米海試之後,設計研發單位可能會根據海試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改進、完善和提高。未來一兩年之內,中國大洋協會將牽頭組織開展「蛟龍號」試驗性應用,進一步技術完善,更加成熟後再交由國家深海基地業務化運行。「蛟龍號」業務化運行主要應用於兩個大的領域:深海科學考察與海洋工程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