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周紹基、李昌鴻)香港回歸15周年,內地推出多項挺港政策,分析人士解讀挺港新政指出,相關新政預示了香港與內地今後合作模式的新方向,這次中央挺港改變了過去對港單向「輸血」做法,新舉措帶有明顯互惠互利特色,反映未來兩地的合作將更多體現互補互利共進。當中的金融新政勾勒出未來兩地深化合作的方向,將由以往側重銀行業,轉向資本市場尋求突破;前海合作區和粵港金融合作的模式,料會成為未來香港與全國服務業合作的新模式。
謝國樑冀資本市場謀突破
中銀香港發展規劃部經濟及政策研究主管謝國樑認為,這次金融領域的新措施,不少涉及到資本項目,比如在深圳前海探索開展資本項目可兌換的先行試驗。他指,新措施點出了未來深化兩地金融合作的方向,過去是銀行領域合作,接下要在資本市場領域尋求突破。
而從內地看,下一步金融改革開放也主要是在資本項目下尋求突破,這方面,香港有優勢,不過由於香港經濟體積比較小,內在動力不足,要有外在的來源支持資本市場發展壯大。因此,香港與內地的金融合作是雙方都有需要的、互惠互利的。
謝國樑說,此次金融新政的另一個明顯特點,是把粵港合作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他說,粵港經濟合作一向密切,但主要是在製造業方面,金融合作一直是有待去拓展的領域。此次有不少新措施的目標都是推動粵港加快金融合作,充分體現粵港合作未來可在香港與內地合作的大局裡扮演先行先試的作用。他認為,在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前海可作為香港離岸市場與內地在岸市場的連接點,承擔特殊角色。
張仁良:港服務業黃金機遇
浸會大學商學院院長張仁良指出,香港經濟以服務業為主,但近年來遇到很多限制,急需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前海開發令香港正逢其時,前海合作區建設以現代服務業為重點,為香港服務業拓展內地發展空間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也為香港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空間,「可以說是香港服務業未來持續發展的黃金機遇」。
張仁良強調,前海合作區發展有利於香港服務業與深圳、廣東,甚至整個內地市場緊密對接,不斷擴展服務區域和市場空間,推動與內地經濟發展實現優勢互補。他說,借力於前海的開發,深圳和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都將得到提升和鞏固,新政策中提出的前海試點深港銀行開展雙向跨境人民幣貸款便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分析員:長遠利港金融中心
耀才證券研究部副經理植耀輝表示,相比起推出如「港股直通車」等直接刺激港股措施,今次中央推出的新措施對股市而言雖間接,但長遠對鞏固本港作為金融中心及人民幣離岸中心有利。從以往的歷史看到,中央挺港股的效益只屬短暫,即使開通「港股直通車」,料也談不上對港股大力提振,除非內地直接「泵水」到港股,否則不如推出對宏觀經濟有利的長遠措施,確保香港經濟保持穩定。
他說,例如在旅遊方面,中央特別允許內地旅行團乘坐郵輪經本港再到台灣、日本、韓國旅遊,是繼推出內地「自由行」後,另一項支援旅遊的強有力措施,對香港旅遊業以至整體經濟有高度正面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