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寫過幾篇有關西九戲曲中心設計的文章,竟然有人向我這個既非建築師又不是粵劇工作者的圈外人徵詢意見,尤其是樂器的音量控制問題。坦白說,我雖然不曾修讀音響學,但靠聲音餬口,總不能說自己不「專業」。我在二零零五年起發表了十一篇有關粵劇音響的短文,後來更變成一篇論文的部分內容,在國際粵劇研討會發表。為使有興趣或有需要的朋友知道我的「高見」,從下期起,會摘取十一篇文章的內容,在《戲曲視窗》刊登,希望對有興趣參加和討論西九戲曲中心設計的朋友有所啟發。還幸我寫這專欄不收報酬,沒有呃稿費的嫌疑。未抄錄舊文之前,先說我對解決鑼鈸音量的想法。純音響技術而言,最徹底的方法是把鑼鈸電子化,像流行音樂的電鼓、電子倍低音大提琴等,都是由音響台控制聲音發放,當然樂手有沒有打鑼鈸的感覺,便不屬考慮範疇。如果不想電子化,退而求其次是用障礙物把鑼鈸音源和觀眾席隔開,例如利用舞台側翼的牆壁隔聲,傳到觀眾席的聲量可減少百分之七十;又或加設隔板,如果樂隊的位置在舞台前的樂池,傳到觀眾席的聲量可減少百分之二十至三十之間。最極端的方法當然是捨棄鑼鈸,改用其它樂器。雖然被我形容為「極端」,卻早已在粵劇舞台發生,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起薛覺先引進「京鑼鼓」,傳統粵劇大鑼大鼓的特點據說就是在那個年代開始褪色。
如果從音樂角度來說,鑼鈸聲音的問題,主要不在於音量大小,而在於維持多久或是否習慣。雖然鑼鈸是廣場表演的產物,放在一座容納一千人或以上的劇院,它的演奏如果不是維持太久,觀眾的聽覺還是可以受得了。交響樂團和搖滾樂隊也有發聲響亮的樂器,但卻被觀眾接受,原因是前者以配器和編曲解決問題,讓觀眾不須長時間聆聽這些樂器的演奏;後者則由於強勁節拍是搖滾樂的特色,搖滾樂迷從接觸這種音樂的第一天開始已經如此,早已習慣了,所以,大部分的老戲迷都不會投訴鑼鈸音量太大,只會投訴為甚麼沒有鑼鈸的表演。 ■文︰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