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馬建福來自遙遠的寧夏
來香港之前,馬建福自以為香港人受英國殖民文化影響,一定會像自己見過的英國人一樣,有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說得嚴重些,就是個人隱私。
英國人的個人隱私,他記得當年從《英美概況》課本中學到,包括年齡、婚姻狀況、家庭背景、收入情況等等。所以,每每遇到英國人,自己也模仿他們,整整衣衫,看看天空,再抿著嘴,微微一笑,出口一句:哈嘍,今天天氣不錯,你說呢?或者乾脆來一句:你好嗎?不痛不癢地問候,即使被問者腰酸腿疼,病懨懨難以直立,問者也是無心顧及,自己忙碌,哪管他人門雪瓦霜?香港人是不是同樣如此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呢?
他說,剛開始與香港人打交道,自己也是同樣謹小慎微,見面有理有節,推人千里之外,很是客氣地說一些天氣、地勢、空氣、股市的話,以為香港人的交往僅此而已,因為彼此畢竟每天忙碌,熱鍋螞蟻,賺錢要緊,即使已經家有萬貫,還是心窮不盡,居安思危、惶惶不可的忙碌生活。交往多了,才知道香港人的確備受英國鬼佬文化影響,不過多是所謂去粗取精,汲取優良的那種。
譬如說,香港人的英文水準,對於借鑒有英文文字的科技、思想往往駕輕就熟,可謂信手拈來,自然如魚得水。這一優勢,打造了香港之最大特色,所以不管來者從地球哪端,常常會有賓至如歸之感覺。那麼香港人有沒有屬於自己的文化呢?
他自己曾以為全球化是西方化和被同化的過程,所以以為全球化猛於虎,拒之而後快。其實不然,香港應該是最好的明證。雖然歷經歐美文化的侵染,香港人剛開始都是趨之若鶩,舉目仰望,以為上帝天使親臨光地,紛紛東施效顰。那時可能也有香港人忿忿不平地大聲疾呼,要香港人為保護自己文化之源遠流長,萬不可盡棄自己,而淪為別人之奴婢。豈料鬼佬來港,還是盛氣凌人,自以為高人一等,不可一世。不僅如此,他們還用其慣用手段即借刀殺人,生怕自己在港一命嗚呼,招募大量印度人來港治理,所以生得香港人位居其次,於是就有了自己身份的認同與自己存在價值的形塑,尤其值得記述的是,香港人從此不再失去自己,也才有了今天與眾不同、別具一格的港人文化。
英倫三島與香港可謂遙遙千里,正應了那句話「鞭長莫及」。香港雖然地接中國內地,但是兩地各自戒備森嚴,彼此不通。在這樣的背景下,香港生成了一種華夏文化之根不斷,歐美文化之情不禁的特點。
常有人說香港乃一文化沙漠之地,在筆者看來,也是說的輕率了一些,原因是香港並沒有盡棄華夏文化(其實對華夏文化有個非常好的保護和延續),同樣還接受外來文化,猶如色澤鮮豔,各自清晰可鑒的沙拉拼盤,一粒粒仔細剝落,依然清清楚楚,毫不含糊。這也是香港人的優勢,我行我素之氣受外來文化影響,自由生活,不再瞻前顧後,謙虛謹慎之節乃華夏文化內涵,做事得體,不再擔驚受怕。 ■文:徐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