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朗 天
每次接受訪問,免不了要回答這個問題:最近你有甚麼電影推薦給觀眾(很多時特別是年輕的觀眾)或讀者?有甚麼電影值得看?
電影票價愈來愈高,部分原因是電影公司和片商的策略,引入新科技——立體電影、IMAX、藍光(Blu-ray)、震動座椅……然後調高票價(上一波則是增加平均片長)。製作上也主攻特效、視覺及音響效果。在這個形勢下,其實回答甚麼值得看已等同視乎製作規模、投資水平及感官刺激而作出消費指南。
每個放映檔期,片商會製造不同的期望方向,在宣傳渠道發功。於是,我們會順應種種符號操作,預計自己慾望落實之處。
有甚麼電影是一定要看的?當然有,依次是:《復仇者聯盟》、《普羅米修斯》、《蜘蛛俠:驚世現新》、《蝙蝠俠:夜神起義》……不去看,便會沒有了朋友間的話題;因為人人去看,你也要去看。想去年,《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情況也一樣吧。
於是來到這麼一個令人尷尬的問題:為甚麼這張清單上,香港電影(包括合拍片),竟會那麼少,甚至缺席?
暑期大片《畫皮II》,走的也是特技路線,但對不少觀眾而言,估計及不上對蝙蝠俠期望十之二三。
《四大名捕》?有年輕觀眾搖搖頭,黃秋生,甚至鄭中基都太老了。唯一賣點劉亦菲演女無情,但她其實不太合本地女觀眾眼緣。
因為沒有3D?這個方向顯然是錯的,真有一天華語片成功3D化,可能觀眾已看厭立體電影,需要再進一步的感官快感了。
永遠追在人家屁股後,只能吃人家剩下來的渣滓。其實荷里活走上這條路,只因為創意枯竭,前十數年開始不斷重拍舊片及翻版歐亞電影,已現其端;再追隨他們,只會證明自己比他們更枯乾。
反特技、反立體,反其道而行之,重新重視故事、人情、人文關懷、電影語言,逆轉觀眾的觀映期望,才會令更多香港電影列於觀眾「Must See」名單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