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7月24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藝粹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藝評:山水盡處 發現林佑森「屏景」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7-2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以「屏景」為題,展出最新的「電子風景」系列作品。

 第一次認識林佑森的作品,還記得是在前年的「出爐2010」展覽中,林佑森的《虛擬城市(系列)》以電路底板作為創作素材,沿著底板的凹凸粒子,以瓷漆來勾畫的輪廓,透過想像力重新創造出一個沒有時間和空間界限的「虛擬城市」。第二次就是去年他的「電子風景」個展,可以看到他一直在醞釀及發展成他個人代表的電路板系列作品。到了2012年,他開了另一次個展,展覽以「屏景」(Transparent Sceneries)為題,展出的是最新的「電子風景」系列作品。

 看著林佑森的作品,有一種替他開心的感覺,因為作為觀眾,有一種和他一同成長的代入感——大家一開始便看到他以電路板為創作材料,筆者記得因為和他的童年有關,其家人從事電子維修工作,所以會把電子零件給他當玩具,而作品中又常以生物、樹林、城市等為內容,所以一開始筆者就覺得他的作品,可以視為藝術家對自己過去的一種沉積及回憶,也是當下所處於的環境及對未來的一種反應及期望。

 到了這一次展覽,藝術家說自己不但參考了中國傳統屏風及牌匾的形狀,以及中國山水畫及日本浮世繪的藝術風格,還故意以白描手法,以幼細利落的線條來繪畫山石、花草、樹木、流水等景物,更有大量留白的空間,所以大家會覺得藝術家是在以他自己的風格來回應中國傳統山水畫,又或是以山水畫的藝術特點來豐富他的「電子風景」。

看山水不是山水

 對於中國山水畫,不知大家有何認識,筆者並非專家,但曾看過有論者指出,中國山水畫表面畫的是古人遊山玩水的文化意識,內裡藏的是以山為德、水為性的個人修為意識,還有那種咫尺天涯的視覺意識,所以從中國山水畫中,可以讓人體會到中國傳統的個人情操、人文意境、藝術格調、民族風味,甚至是中國思想史的圖像代呈現。

 將中國山水畫放在今天,我們又可如何處置?因為內在外在因素都不同了,外在就是山水已不同了,現代化、都市化、國際化等驅動下,有多水及山水還可以是原本的老樣子,就算是自然文化遺產也成了旅遊景點,今天的山水不再是古代的山水了。內在就是社會變了,生活變了,所以看的方式變了,藝術家的筆墨也隨之改變。筆者認為今天的山水是如何,以及人們對水的看法又如何,正正是中國山水畫作為中思想的圖像呈現的一種功能。

 筆者也喜歡以「屏景」為題,因為屏風的存在其實有些黑色幽默,它本身是因為遮擋其他人的視線,他們看不到不該看的事物,但如果以山水為圖案,那就其實是用了借景之法,正如中國及日本園林及盆景,就是將千里以外的高山流水,縮小至自己後園及花盆,將他山之石作為我山之石,是一種自我陶醉,也是一種向外宣示。

 山水本是無情物,但看山水的,畫山水的,看山水畫的,都是人,人有思想,所以山水畫也有了思想。看林佑森的電子山水風景,思想處或者就在……也許是中西新舊融合與衝擊之間。 ■文:曾家輝

相關新聞
「伸縮計」:能屈能伸的藝術創作 (2012-07-24) (圖)
可自由站立的「月亮門」 (2012-07-24) (圖)
「忽聞海上有仙山」 (2012-07-24) (圖)
聯展《伸縮計》 (2012-07-24) (圖)
藝評:山水盡處 發現林佑森「屏景」 (2012-07-24) (圖)
林佑森「屏景」展覽 (2012-07-24) (圖)
視覺推介:「I Knit MK」編織藝術展 (2012-07-24) (圖)
狂情 薩拉凱恩的暴烈世界 (2012-07-20) (圖)
狂情 (2012-07-20) (圖)
香港大會堂50周年:港督爭辯 議員預言 (2012-07-20) (圖)
活動推薦:絃談──港台音樂對話 (2012-07-20) (圖)
活動推薦:劇場空間《坷廬謀殺案》 (2012-07-20) (圖)
聆聽「自然的簫聲」 (2012-07-17) (圖)
《自然的簫聲》林國成個展 (2012-07-17) (圖)
林國成作品《專氣圖》 (2012-07-17) (圖)
林國成作品《河流》 (2012-07-17) (圖)
創作對談:在書法線條中,想像與創造 (2012-07-17) (圖)
中國抽象藝術,80年代至今:憶原 (2012-07-17) (圖)
視覺推介:《心象山水》索予桐作品展 (2012-07-17) (圖)
視覺推介:「懸城」當代油畫展 (2012-07-17)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藝粹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