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目前正值休漁期,船主對漁船進行修補或擴容。
在深滬港,男孩子一般十七八歲就出去捕魚,但是到了近十年,男孩子們不再繼承祖業,年輕一輩的人寧願到工廠上班,也不願意再過背井離鄉、風吹雨打、擔驚受怕的日子。
高中畢業後,小林就到一個事業單位當司機,平日基本不談家裡的事。也沒有同事知道,小林家裡有兩艘大型的燈光圍網鋼質漁船,他的父親是深滬有名的老船長。
「漁民的日子並不像你們看起來那麼風光。」小林告訴記者,兩艘漁船要3,000多萬元,有些錢是向銀行貸款的,父親壓力很大,這不僅來自於資金的壓力,船員的人身安全、能否捕到魚等問題都讓父親輕鬆不起來。
年輕一代 拒承父業
小林依然記得在自己還小的時候,父親到台灣海峽捕魚時,曾被台灣當局扣留3個月。當時奶奶的眼睛都快哭瞎了,天天以淚洗面,家裡一片愁雲慘霧,這樣的日子,他不敢去想像。「雖然一個月的工資才兩三千元,但我覺得挺好的。」小林坦言,比起出海捕魚,自己更喜歡這種輕鬆、沒有壓力的工作。
吳阿先的兩個孩子,也都在工廠打工。「捕魚太苦了,有工還是去做工吧。」和吳阿先一同出海的漁民,年齡大約都在四、五十歲之間,年輕的漁民幾乎沒有了。「以後只能聘外地人了,又或者是設備越來越先進,需要的人不用那麼多,船到橋頭自然直,總不至於把祖業給丟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