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內地LV支持者們搶購LV拎包。 資料圖片
中國人均收入水平尚排在全球120名開外,但奢侈品消費能力卻已經輕鬆超過了「總量第二名」日本,以及「單筆消費第二名」阿聯酋。「中國人愛買奢侈品」在世界迅速出名,怎麼看都像一部滑稽劇。奢侈品不是普通消費品,也不是必須消費品,國人為何會趨之若鶩?原因大致如下:
首先,「免稅品」頭銜吸引國人爭相消費。假設成本100元的東西,平時賣1萬元,「免稅」了賣9,000元,國人就會覺得佔了大便宜,如同著了魔一樣瘋狂購買。
其次,隨著生活水平提高,有些人開始有了「錢生錢而不是汗生錢」的所謂理財觀念。1萬元1瓶的拉菲,中國人覺得是稀罕物,爭相購買,結果供不應求,價格漲到2萬元1瓶,國人覺得是投資,滿足了「保值增值」的需要。
再次,中國是送「禮」之邦,中國人愛面子,從古至今如此。買奢侈品送人,同時給足了雙方的面子。奢侈品代替傳統禮品,成了新的社交工具。
此外,有些暴發戶為了「顯示」自己與原來那個層次的人的「區別」,買奢侈品來享樂、炫耀,奢侈品成了體現個人「身份」、「價值」的強悍標籤。
奢侈品淪扭曲價值觀寫照
最後,公款消費,花公家的錢買自己的奢侈品。據說,中國最大的奢侈品消費是公款消費,真正買奢侈品的人,也根本統計不到。
其實,在發達國家,人們只將4%的收入用於購買奢侈品,而在中國,許多消費者卻用收入的40%或以上來購買奢侈品;還據說,發達國家奢侈品消費者的平均年齡在40-70歲,中國的奢侈品消費者的平均年齡才25-35歲。這些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包機去倫敦看奧運,一頓飯吃掉幾萬英鎊。
如此,奢侈品不再是一種「稀缺、高端、高品質」商品,而成了一種怪異、錯位、畸形、扭曲的消費心理,一種貧瘠、窘迫、虛無、空洞的人生價值觀,一種「一邊貧窮愚昧,一邊紙醉金迷」的社會現實與文化生態的可悲寫照。 ■香港文匯報記者 莫豐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