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在香港的地位一直很低,相信最墟冚的時候都是1996年李麗珊為香港取得首面奧運金牌。當然為這面金牌所搞的慶祝活動和對香港體育做了一連串的改進工程。相比之下,李慧詩這塊在倫奧取得的銅牌,所掀起的熱潮和震撼,遠比2004年乒乓孖寶奪取的一面銀牌的小,跟李麗珊的更無法比較了。
李慧詩帶給港人的刺激和興奮,在短短倫奧閉幕後一星期已經變得平淡,傳媒對這位「牛下」女車手的注意力亦很快轉弱,而連帶有關香港體育政策或其他相關議題亦比以往在奧運會結束後所發生的少。當然,這可能跟最近香港傳媒聚焦在其他較吸引的議題等有關。
體育過去在政府和市民眼中得不到較高的重視,其中原因可能是對體育在社會整體的貢獻上認識不深。例如大部分人所認識的體育便是香港的足球或一些運動員的表現。雖然政府在體育上所推動的三大支柱: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亦未能涵蓋體育對社會的整體貢獻,當中最缺乏的包括在教育、健康、活力生活層面的貢獻。
青少年體質下降是一個存在多年的問題,當中還牽涉抗壓力不足、意志力薄弱、獨立處事信心和能力不足等問題,體育在學校課程中可以幫助解決上述這些問題,但多年來,政府在這方面投入的資源仍然落後。
另一方面,香港面臨人口老化問題。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對不斷增加的老人護理和醫療開支,政府除了在治本上做功夫外,在治標上更加需要及早作出規劃,讓現在或在10至50年後成為長者的人士,能夠及早透過體育運動提高體能和健康,讓他們的退化和因老化而衍生的疾病延遲和減低,像這個層次的體育議題應該受到重視和提升。 ■香港浸會大學體育系主任鍾伯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