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順德以「小政府、大社會」為路徑,把部分政府職能放給社會組織。 網上圖片
順德,一向是廣東改革的「尖兵」。繼兩年前大部制改革後,順德再次站在聚光燈下以「大部制、小政府、大社會」為路徑,把部分政府職能放給社會組織、非政府機構承擔,再為廣東社會管理創新探路。2009年,作為廣東省綜合改革試驗區的順德實施了大部制改革,把原有41個區級部門合併成16個,並把區級部門的部分權力下放到鎮街。但政府要管的事情並沒有太大變化,在順德人眼裡,不過是一場「物理變化」。
而汪洋2011年在順德調研社會建設時卻明確指出了這次改革和以往的不同之處。「過去我們強調的簡政放權是往『下』放,現在是要往社會放,要往『面』上放。但這不是件簡單的事情,既有思想觀念的束縛,也有傳統路徑的依賴,更重要的還有利益格局的調整。」
減行政審批 促共贏局面
遵循這樣的思路,順德深化大部制改革,提出了以「大部制、小政府、大社會」為路徑,向社會放權,促進政府職能轉變。改革關鍵的關鍵,就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經過全面梳理,順德發現,政府「權力清單」上各類審批服務事項總數達1579項,比改革前的清單增加600多項。
切實清理、壓減行政審批事項,加大力度向社會放權。順德區向省裡提出建議取消和優化審批事項548項,佔目前區、鎮兩級正在實施審批事項的三分之一。同時,在全區各部門前一階段已向社會轉移22項政府職能的基礎上,又研究擬定了《順德區政府職能向社會轉移工作方案(試行)》,再提出118項可向社會進一步轉移的事項。
這項改革,有專家說是在「革政府的命」。「你要是問我政府是不是改革的受損者,我覺得,政府應該也是受益的。」順德區政府編制辦公室副主任曹毅說,至少在順德,改革正在促成共贏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