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李建中
——「廣東轉型升級,選對了時機」
對於一千年都會而言,十年不過匆匆一瞥。對於一個辛苦打拚的商人而言,十年是財富的迅速聚集,更是大時代變革輝映之下,奮戰商海勇立潮頭的一段艱辛歷練。過去十年,對於今年63歲的港商李建中而言,則是他人生半百到年逾花甲之間,調整事業方向迎接諸多機遇挑戰的又一段奮鬥歷程。過去十年間,數以十萬計來自香港的李建中們,把自己用辛勤和汗水澆鑄的人生印跡,深深地烙在南粵這片富饒的土地上。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叢書
李建中(右小圖)是來廣東發展的第一批港商。上世紀80年代初期來粵後,輾轉在廣州、深圳做陶瓷和出口生意,現任廣州市政協委員、協成發有限公司等多間企業常務董事,涉及領域從房地產、餐飲娛樂到加工出口貿易不一而足。回首廣東轉型升級風雨之路,他肯定廣東省委、省政府居安思危主動決策,借助國際金融危機倒逼之機,內外合力加速推進轉型升級的謀略和智慧,他多次強調:「廣東轉型升級,選對了時機」。
因勢疏導 成功轉型
和李建中同期北上廣東拓荒的港商,最初20年在這片改革開放率先發展起來的熱土上投資經營,只覺商機遍地、市場無限,卻未覺經濟高速增長中的廣東也將率先碰到成長中的煩惱:土地荒、油荒、民工荒等一系列資源、環境瓶頸凸顯……高投入、高消耗、高能耗、低效益的傳統發展模式將制約廣東進一步發展的空間。
2008年3月,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上任後首次到東莞調研,拋下了句意味深長的警示:「今天不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明天就會被產業結構所調整」,無異平地驚雷。
2008年下半年,國際金融危機襲來,外貿出口依存度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廣東,感受到的寒意更甚。當時借應對危機保增長而反對「雙轉移」的雜音不絕於耳,不少港商也在此列。汪洋卻對此給出了最響亮、最堅定的回應:對於廣東來說,當前的危機,是危中有機,是傳統發展模式之「危」、科學發展模式之「機」,機遇大於挑戰。
唇齒相依 粵港共榮
在內外合力中,廣東主動轉型升級。在經濟發展最為困難的2009年,廣東以調結構來保增長,實現經濟V形反轉;在經濟環境發展最為複雜的2010年,廣東堅定不移地推進轉型升級;在2011年以來歐債危機蔓延的國際金融危機「第二波」中,經歷過轉型陣痛的廣東顯得更為從容。縱觀2011年的成績單,生產總值超5萬億元,連續23年居全國第一,自主創新、外貿結構、產業結構、區域平衡等經濟質量指標均逆勢上揚。
近年來內地工人工資提高、人民幣快速升值、土地租金和原材料價格上漲等,都令港商面臨嚴峻的挑戰。李建中說,不用政府告訴他們要轉型升級,他們自身也會進行調整。在這個蓄勢自救的過程中,廣東省2011年由副省長招玉芳帶去了三十條惠港措施,並對在廣東轉型升級的港企提供資助,鼓勵港企出口轉內銷等措施,很大程度提振了港商的信心。「現在在廣東的外資,港資還是處在第一位的。廣東和香港就是唇齒相依的關係,密不可分。香港地方小,廣東就是香港的廣闊腹地,大的資源在廣東,粵港應抓住這些機會。廣東好,就香港好;香港好,則廣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