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9月19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讀書人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曾年 三峽的見證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9-1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曾年

 別人常常期待曾年講出一些發生在途中的戲劇性的故事。17年間,他斷斷續續地從法國進出三峽,他用膠片為《紐約時報週刊》、《德國地理》、法國國家電視台等國際機構記錄下那些坐落在沿江的千百年古鎮,那裡正遭遇著最後一次遷徙和遺棄。移民如螻蟻一般,盡其所能,帶走一切能帶走的東西。

 但曾年更喜歡記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兒,聊過天的朋友他大都會記下姓名,旅店的房費、牆上被路人隨意塗抹的打油詩、廟裡斑駁的對聯……在他的攝影文集繁體字版《沉默的河流——三峽的人和事》裡,看似不經意的文字和大開大闔的影像,形成了有趣的對照。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梁小島

 1996年,42歲的曾年接到一份訂單,《紐約時報周刊》希望做一個有關三峽工程的圖片專題,希望攝影師能去一趟。而兩年前,他才與法國大型專業圖片社Contact Press簽約,這意味著他作為專題攝影師的職業生涯正式開啟。

 曾年16歲的時候,曾經在南京港做過水手,一幹12年。因為拍攝,竟然是第一次進三峽。事隔多年,他一見到船隻,就抑不住興奮起來。從奉節到巫山,都是通過朋友托朋友熟悉路程。那時碼頭邊有很多等客的「棒棒兒」(編註:挑夫),一根扁擔,10塊人民幣,可以把各種行李扛上窄窄密密地登城石階。他印象最深的是當地食物極其的「鹹」,「我曾經逗悶子說,那裡的冰箱賣不掉,因為東西都不會壞。」「逗悶子」是北方方言,意思是開玩笑,曾年在法國居住了20多年,鄉音未改。

 在三峽,他常常和老鄉們聊天,碰到有意思的,就記下來。他碰到的人中,有些是不願意被移民到外省的農民,甚至有人已經南下遷往廣東,但過不了多久,忍受不住又跑了回來,哪怕村莊不再。還有參加援越戰爭的退伍老兵,守著古廟香火的看護人。戰爭的記憶、文革的武鬥,沿路醒目的工程標語和峽關旁突兀而起的房地產開發,在曾年的文字裡呈現出某種荒誕又延綿的效果。他如此耐心的進入三峽的深處,卻又如此冷靜的讓自己抽離,正如他分別用617寬畫幅相機和135新聞相機拍攝的影像作品。其中,黑白和彩色如此協調的共生共息。難怪中和出版社的老總陳翠玲女士為了新書的內容,會鼓勵他再去一趟三峽,對文字部分重新梳理和補充。

拍有勁兒的中國人

 也就是在第一次進三峽的拍攝中,曾年拍到了一張後來被西方及中國媒體期刊廣為轉載的攝影作品:三位站在瞿塘峽棧道上手拿鐮刀、斧頭的樵夫。其中一位名叫孫禮高,還留了地址。2012年年初,曾年再返三峽拍攝,輾轉又找到孫禮高,那時他已是擁有4個生產隊的隊長,正在為還沒有賣掉一斤桔子而犯愁。山上夜晚寒冷,孫家又在高聳的山頭,他留宿一晚,與對方用同一臉盆洗臉洗腳,睡覺同蓋一床被子……

 「我覺得那對他來說,是表達一種隆重的禮遇。他不識字,第二天早上他還讓我幫他寫一份討要工程款的申請。」曾年饒有興趣地說。他也打算再給孫禮高拍一次片子,但怎樣也找不到感覺,而攝影作品中,最有力量的形式之一,便是對同一拍攝對象的年代跨越。「我就跟著他,看他砍柴、挑水,走來走去,但我心裡明白,拍不好的。只給他拍一個肖像照那沒什麼意思,但又缺乏更有力的表達角度。」臨走的時候,那個重要的「一瞬間」還是讓他抓住了,和10幾年前一樣,孫禮高依然是一個黑白側影,但這一次更清晰、景別更大。

 最近,曾年又開始著手一個三峽續篇的計劃。他受到他最欣賞的攝影大師之一、美國人埃韋頓(Richard Avedon)拍攝他著名的作品《美國西部人》的方式啟發,在嘗試多種包括濕版在內的「時髦」方式後,他決定使用幾十張照片拼貼的做法,給他選定的人物拍攝肖像。通過這種高度清晰的影像,他想反駁攝影界一直以來對中國人肖像的偏見。「有個朋友對我說,我拍不出《美國西部人》那樣的作品,因為中國人在鏡頭前,總是沒有勁兒。我很不同意,有沒有勁兒應該是攝影師拍出來的,和攝影對象沒有關係。」

 對建築、對歷史、對古物也都是曾年個人的興趣。有一幅彩色作品,在雙江一間快要被淹沒的古廟裡,一尊佛像只剩下頭部露在水面上,面對江水拈花微笑。「人類可以如此地翻雲覆雨,還有什麼值得人們自己去敬畏呢?」曾年寫道。「我曾逗悶子說,人有那麼大的力量,大自然如此渺小。」他笑著對我說。「老有人問我,去了那麼多次,三峽最大的變化是什麼。其實簡單說,我看到那樣一條奔騰不息、千古傳誦的河流竟然靜止了。」

 但另一方面,這位攝影師對待發展,卻始終保持著一種默認的態度,比如他承認專題攝影師職業的式微,但並不表示留戀和遺憾,「數碼好還是膠片拍照好?按我說,數碼比膠片好太多,這是一種趨勢。」幾年前,曾年開始轉型,精力更多放在了出版、攝影展上面。他曾經的水手經驗告訴他,順流才能直下。

相關新聞
曾年 三峽的見證 (2012-09-19) (圖)
朝天門碼頭 (2012-09-19) (圖)
首日蓄水 (2012-09-19) (圖)
江灘 (2012-09-19) (圖)
大壩壩體 (2012-09-19) (圖)
大昌古城 (2012-09-19) (圖)
N城記:北京/上海•在思想的廣場上 (2012-09-19)
要刊書事:The 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網絡版),15/09: (2012-09-19) (圖)
要刊書事:The Guardian《衛報》14/09: (2012-09-19) (圖)
要刊書事:Newsweek《新聞周刊》10/09: (2012-09-19) (圖)
要刊書事:The Economist《經濟學人》08/09: (2012-09-19) (圖)
匪我思存「悲情天后」筆下的愛情 (2012-09-17) (圖)
書評:從《針路圖》看潮汕文學創作 (2012-09-17) (圖)
書介:陳之藩散文 (2012-09-17) (圖)
書介:北地兩相思 (2012-09-17) (圖)
書介:誰殺了她 (2012-09-17) (圖)
書介:雌雄大導 (2012-09-17) (圖)
書介:中國經濟到了最危險的邊緣 (2012-09-17) (圖)
徵稿啟事 (2012-09-17)
李永銓 延續品牌的生命 (2012-09-12)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讀書人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