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黃河三角洲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大片濕地成農田。趙一存 攝
多年來,自然保護區的生態補償機制不到位,政府對保護區投入普遍不足,不少保護區熱衷創收,「貧血」狀態令脆弱的保護鏈陷入惡性循環。在內地大熱的各級公務員考試中,與自然保護有關的職位就是「冷門」、「沒權力」、「沒油水」的代名詞,鮮人報考。
「為了安心地在保護區工作,保護區管理人員待遇按理說應達到甚至適當高於當地平均水平。但事實上,保護區一般地處偏遠,經濟落後,條件艱苦,優厚待遇無從談起。」中科院動物專家、國家野生動物學會中國項目主任解炎告訴本報記者,四川平武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事業編制人員工資僅相當於其他同級單位的一半,其中50%聘用的臨時工則收入更少。
投入雖增 僧多粥少
國家林業局高級工程師沈孝輝說,「投入不夠,吸引不了也留不住人才,保護區只能自己挖肉補瘡,搞旅遊搞創收。」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不少保護區熱衷兜售自然資源。
國家層面的確意識到這個問題,並逐步加大投入。1998年財政部設立保護區專項補助資金用於國家級保護區能力建設,2001年國家發改委批准實施「全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雖然投入逐年增加,但僧多粥少,杯水車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