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將馬克思的經典著作《資本論》放上舞台,會不會悶死人?上海話劇中心製作的《資本.論》,將艱澀的理論與金融危機、小瀋陽、高房價等現實問題共冶一爐,用爆笑的方式告訴你,「資本」還能這麼玩。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 圖:進念.二十面體提供
《資本.論》的主創團隊可算是「金牌組合」。導演何念是上海戲劇圈中炙手可熱的年輕「戰將」。80後的他,導演手法輕鬆幽默,敏銳捕捉年輕一代的情感與生活,好玩得來又不顯空泛。他的作品多取材自暢銷小說或影視劇,往往劇未上,已經引得一批忠實觀眾翹首以待。雖然2003年才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不到十年,何念已經締造了多個票房紀錄,《武林外傳》、《鹿鼎記》、《瘋狂的瘋狂》、《杜拉拉》等多部作品叫好又叫座,不少作品更從上海「笑」到全國,《武林外傳》就曾創下了兩千萬全國票房的紀錄,難怪觀眾愛稱他為「票房蜜糖」。
編劇喻榮軍則是以「高產、高票房」著稱的金牌編劇。曾經以運動醫學為專業的他「棄醫從文」,如爆發小宇宙般寫出多個優秀作品,獲獎無數。經典作品《www.com》被稱為中國首部網絡題材話劇,為他贏得曹禺優秀劇目獎,2003年更由香港話劇團搬演,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卡布其諾的鹹味》為他摘取老舍青年文學獎,《去年冬天》則奪得全國劇展優秀編劇獎。獲得學界讚賞的他也一直很有觀眾緣,其名字幾乎就是話劇的票房保證。他的創作十分多元,原創劇、翻譯劇、肢體劇、音樂劇,甚至戲曲作品他都能寫,作品除了受到本地觀眾的喜愛,也曾到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巡演。
何念與喻榮軍之前曾合作《人模狗樣》,這次的《資本.論》讓兩人再次擦出火花,喻榮軍忍不住打趣地說:「這次的合作就是『互相折磨』。」
在劇場中玩遊戲
喻榮軍是出了名的「快刀手」,但《資本.論》這個劇本卻折磨了他好一段時間。開始,他花一年多的時間寫完劇本,討論時卻被完全拋棄,他只有重新再寫一個本子,這次,只花了一個星期。
原本的故事,用喻榮軍的話說,十分「科幻」。12個國家的財長、科學家、首腦、藝術家、大法官與一個叫做「資本」的神秘人不停周旋,進而把全世界的人都捲入風波中,大家民主投票,表決是要扼殺「資本」,還是要和他一起活下去。雖然是從馬克思的經典著作《資本論》出發,劇本卻完全跳脫在原著之外,用十分荒誕又具象徵性的手法來討論「資本」這一看似晦澀的話題。
重寫後的劇本則截然不同,「2008年經濟危機過去後,大家都在討論資本,都在討論錢。《資本論》也再次受到關注,日本出了漫畫,歐洲好多地方也重新出版它。我們就覺得,《資本論》裡面有很多東西可以放在現在來重新看,所以就把它重新讀了,然後找一個好玩的方式來做。」「好玩」的結果是,觀眾買票入了劇場,以為是要觀看戲劇,卻不想演員公開罷演,甚至提出要「融資做戲」,把觀眾一起拖進遊戲中。戲開始變得越來越荒誕,大家要把話劇中心上市,然後成立有限公司,然後到美國,到華爾街。「把一個演員慢慢變成製作人、總經理、CEO,這是人追逐資本的過程。我們想要說的是資本是一把雙刃劍,想要說的是中國現在這個社會。三十年的發展,我們一直談經濟,沒有談文化和其他,現在我們談文化了,但是更多的時候文化也是和金錢或資本放在一起。戲裡面,大家都在追逐這個,到最後沒有人關心這個戲怎麼發展,沒有人關注戲劇,戲變得很荒誕。」
在劇中,編導也是卯足了勁來調侃上海話劇中心。劇中大家入股融資,推著話劇中心上市;劇外上海話劇中心近年來剛剛經歷了公司化的過程。「這不是要諷刺,而是想比較真實地來看。變成公司不一定是錯,也有可能有好處,比如走向市場,有更多人來看戲,但是藝術的本體不能丟棄。如果堅持這個,就其實甚麼都可以談。但是當人完全追求資本的時候,會丟棄本來的東西。就好比去劇場,買票就是投資。只要鼓掌,股票就會漲,只要笑,股票就會漲,然後大家就都能賺錢,然後最後戲反而沒了,劇場被鏟掉了。」喻榮軍說。
戲裡戲外的界限被不斷模糊,舞台上的荒誕與現實的真實情景不斷重疊,觀眾被威脅著,始終參與其中。這是一場遊戲,卻又不只是遊戲那麼簡單。喻榮軍說,用完全不同的方法來切入嚴肅的《資本論》,就是要在劇場中讓觀眾吃驚,「覺得吃驚,意料之外,就會開始思考。」《資本論》在劇中不再是一堆理論,而是現實生活的各個面向,這樣的處理,更為貼近觀眾的生活,也更能呈現當代中國的現實語境。劇中還加入了電影、歌舞、詩歌朗誦等各種表現方式,讓演出不致沉悶。
相比較,喻榮軍覺得最早的劇本比較沉重,話題更大,現在的本子則更有現實意義。「現在的劇本也比較適合何念的風格,他比較輕鬆、好玩,他更年輕,了解現在的觀眾。」但關於資本的劇作將繼續下去,原先被擱置的劇本正在商談,有可能在將來與觀眾見面,「我們的想法是,除了《資本.論》,還有《資本主義》、《資本家》。」而2010年《資本.論》在上海首演後,已有很多國家表示對這個戲感興趣,希望能邀約前往演出,「大家都想看看中國是怎麼說《資本論》的。」
資本時代 藝術怎麼辦?
資本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作為一名創作人,也是上海話劇中心的製作人、副總經理,喻榮軍怎麼看待市場與藝術的平衡?「在上海,我們是唯一國有的劇團,有政府資助,我們做的劇目很多元,有體現主流價值的,有著重市場的,有注重創新探索的……我們中心一年40台戲,每個都有不同的側重點,這樣多元化可能會帶來好的作品。但是現在政府的文化政策要求我們更多地面向市場,這其實對我們來說挺困難的。你想要觀眾掏錢,就要做觀眾喜歡的戲,有的時候必然就要放棄藝術的追求,挺痛苦的。但是我們劇院畢竟要找到一種平衡,所以方方面面都做,這也沒辦法。」
上海的戲劇氛圍,近年來顯得十分蓬勃,通俗劇的票房都不錯,講述都市生活的劇作尤為受歡迎。十年前,上海開始流行「白領劇」,反映白領生活,以都市白領為主要觀眾群,近年來則開始流行以懸疑、搞笑元素為主的劇作。說起來,喻榮軍也可算是「白領劇」的「開山鼻祖」,《www.com》等作品都是這一類型中的佼佼者。「有一段時間,『白領戲劇』變成一個很壞的詞,大家都覺得是品味不高的、容易做的。但是其實2000年我們開始做這種類型的時候質量都是不錯的。比如《www.com》,今年1月還在土耳其演,很受觀眾歡迎。但是後來,太多人copy這種類型,質量參差不齊,這個詞就變成了一個壞的詞。」
如果市場的取向就是輕鬆愉悅的觀劇體驗、淺顯易懂的情節設置,那麼貼近市場對於藝術家而言,也許反而意味著更大的限制。在資本的時代,藝術應以何種面目存在,大概是始終困擾創作人的問題。但對於喻榮軍來說,是不是白領劇,是不是商業劇作,其實都沒有關係,最重要的是作品的質量。「中國的演藝市場畢竟很不成熟,觀眾不是很多,很多方面都是剛開始,很多挑戰都有。我明白它是甚麼情況,知道該怎麼去做。對我來說,困惑有的時候其實是困難,我不覺得有疑惑。就像我寫劇本,甚麼方向的劇作都有,我知道觀眾的需要,有的時候我要引領觀眾,這對我來說是嘗試,要不停地去試,有機會就去做。」
近年來,上海和香港的戲劇交流也更加頻繁,本月中,上海話劇中心和進念合作的《半生緣》才剛剛與觀眾見面,11月,《資本.論》又將在港上演。喻榮軍說,上海與香港在戲劇上有很多可以互相借鑒的方面。香港的戲劇起步早,劇團數量很多,在戲劇多元化及舞台的實驗探索方面都更開放,值得學習。「內地的開放是另一種,更加靠近市場。」而上海的劇團則在製作方面比較嚴肅、傳統,經典的劇目方面有更多的經驗,可以為香港提供參考。
資本.論
時間:11月9日、10日
晚上8點15分
11月10日 下午3時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