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的歌樂植根於民間,所以有著濃郁的地方民間音樂風格,,其中的民歌、曲藝音樂、戲曲音樂和民間器樂都不同程度地與道教音樂相關聯。
在中國的不同地區的都流傳著「道戲」,山東有「道情戲」,湖南和廣西有「師道戲」,江蘇有「僮子戲」及「香火戲」,貴州有「地戲」等。它們是道教和戲曲合二為一的產物,道戲演出既是道教的宗教活動,也是戲曲表演。這是道教音樂與戲曲音樂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彼此滲透,互相影響,產生了道戲這種混融體。道教音樂與戲曲音樂有以下四種共性特徵:一、唱腔的結構以曲牌聯綴和板式變化為基本程式;二、有節奏、有韻律的念白是道教音樂和戲曲音樂的的重要表現手法之一;三、貫穿始終的打擊樂是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四、歌、舞、樂一體的綜合音樂體制等等。
至於曲藝音樂方面,中國各地現存的曲藝品種有三百四十多個,大致可歸納為鼓詞、彈詞、道情、牌子曲、琴書等五大類。以道情為例,它與道教音樂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道情,也稱漁鼓或漁鼓道情,其淵源便是道教音樂中的「道情音樂」。「道情」原為道士傳經佈道和募化時所唱的歌曲。道教的道情音樂是由唐代的「俗講」演變而來。「俗講」,是一種歌白相間的藝術形式,演唱時,先唱一首歌,叫做「押座文」,內容是解經題,接下來以白話講述經文,終結時再唱一首歌,叫做「解座文」。這一頭一尾的歌曲是道教原有的「讚頌」音樂,而白話部分也不盡然「白」,這裡往往包含著一定程度的韻律,而善音律的道人,講唱起來更是饒有趣味,引人入勝。明清以來,道情音樂得到了很大發展。演唱者不再局限於道士,題材擴大,內容廣泛。音樂上或採用當地其他曲種的聲腔,或與其它曲種合流,漸漸演變為民間道情。(資料取自關於蓬瀛仙館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文︰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