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坤叔(左三)爭取7年之後,「千分一」助學組織終於成功註冊。受訪者提供圖片
——民間組織註冊之路不再難走
香港文匯報訊(十八大報道組 趙鵬飛)十八大報告首次將民生和社會建設並重,用專門的篇幅來闡述,這讓許多從事社會工作的人士看到希望。有社工和學者認為,民間組織的註冊今後會有所放寬,以回應公眾對社會服務的需要和期待。遠在東莞的民間慈善助學組織「千分一」負責人坤叔,聽到本報記者在電話裡唸完相關的篇章之後,淡定地說: 「早該如此了,政府管不了那麼多的事情,也管不好,就應該讓民間自己來管。」
如果不是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的一個批示,相信坤叔創立的「千分一」助學團隊,現在仍然無法擺脫註冊不能轉正的窘境。
企業家助學 苦無合法身份
坤叔大名叫張坤,本是東莞的企業家,1998年因偶然機會接觸到失學兒童之後,毅然賣掉自己的建材企業,開始專職義務助學。坤叔的善舉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其中,而逐漸年邁的他,開始為這個自發形成的慈善組織勾畫一個未來。為此,他提出了「千分一」的理念,即認同和接受該理念的人,每個月拿出收入的千分之一用於公益事業。不久,這種理念就以小組化運作的模式應用於助學實踐,一些參與助學的熱心人士自發成立了若干個「千分一」小組,每個組員自願拿出收入的千分之一,再以小組為單位資助貧困兒童。
20多年過去了,通過坤叔團隊牽線搭橋,超過4,000名貧困兒童獲得長期資助。可是,從2005年就開始謀劃為「千分一」爭取合法登記的坤叔,卻越來越焦慮。
「沒有合法的組織身份,我們的團隊從不敢大張旗鼓地宣傳自己的理念,怕遭到別人的攻擊。」坤叔說,團隊成員日常討論時也不敢留下開會記錄,只能「偷偷地」聚會。在坤叔看來,能否登記註冊,是助學團隊能否堅持下去的最大關鍵。但連續幾年,坤叔的申請均未能獲准。坤叔為此甚至與主管部門的領導拍過桌子。
其實,主管部門也很無奈,按照當時法規,這類民間自發的慈善組織確實不符合註冊的條件。
粵主管改指導 撤前置審批
一個偶然的機會,坤叔助學團隊註冊受阻的事情,被《南方日報》記者寫成了新聞,廣東省委書記汪洋看到之後,立即做了批示。報道見報之後第3天,「千分一」終於取得了期待已久的「合法」身份。
一個月後,廣東省出台了《關於廣東省進一步培育發展和規範管理社會組織的方案》的規劃,除特別規定、特殊領域外,將社會組織的業務主管單位改為業務指導單位,社會組織直接向民政部門申請成立,毋須前置審批。
言及這一段悲喜交集峰迴路轉的經歷,坤叔對記者說,政府部門管理思維的滯後性,與社會建設所需的迫切性之間的差距實在太大。
遠在東莞的坤叔,在電話裡聽記者描述了十八大報告對加強社會建設推進社會體制改革的內容之後,出乎意料的平靜。
「早該如此了,政府管不了那麼多的事情,也管不好,就應該讓民間自己來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