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11月16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中文視野:文本之外 暗藏訊息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11-16]     我要評論

 有一首由林夕填詞,陳奕迅主唱的流行曲叫《富士山下》,首段歌詞是這樣的:

 「攔路雨偏似雪花,飲泣的你凍嗎?這風褸我給你磨到有襟花。

 連掉了跡也不怕,怎麼始終牽掛,苦心選中今天想車你回家。」

 相信不少讀者都聽過這首歌,但大家在傾聽此歌的同時,有否細想過當中的故事呢?假如我們要為這首歌拍攝一個MV的話,故事或許是這樣開始的:「飄飄細雪,男主角駕車接載女主角回家。車上,女主角傷心飲泣,男主角見狀就脫下殘破的外套,為女主角披上,送上溫暖與慰問。」畫面多麼淒美!可是,還有些疑團。究竟女主角為何事而傷心呢?男、女主角的關係又是甚麼呢?而這風褸又為何「給你磨到有襟花」?這些細節,填詞人似乎交代不清。大家試用1分鐘來想想答案。

佳作應留白 允讀者詮釋

 在當代西方文學理論中,「讀者反應批評」是其中一個影響深遠的理論。此說強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參與性,認為文本的意義不獨由作者賦予,讀者也有詮釋權。德國學者沃夫岡.伊瑟(Wolfgang Iser)是讀者反應理論的奠基者之一,他在〈閱讀過程:一種現象學方法探討〉把文學比喻成作者和讀者一起玩的想像遊戲,指出如果作者毫無保留地讓讀者知曉每一個細節,讀者的想像便難以進入角色,讀者他就會無所事事,結果閱讀這遊戲就會變得沉悶枯燥。因此,伊瑟認為好的文學作品,作者不必鉅細無遺地交代一切,反而應在部分地方留白,誘導讀者利用其想像力來參與作品的詮釋。

古詞人惜墨 求含蓄詞境

 不知道我國傳統詞家是否也同意「讀者反應批評」的觀點呢?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他們都惜墨如金,追求含蓄婉約的詞境,因此,很多詞作也具有很大的詮釋空間,讀者則需運用想像力來「重組」詞中的故事。例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文字清楚交代了詞中主角昨夜酒醉入夢,但整晚因雨聲風聲而不成好眠。然而,詞中情感的重點並不是主角昨晚難眠之苦,反而是主角因何事要飲酒消愁呢?還有,為何詞中主角起床後會如此關心外面的花草呢?這些得由讀者自己去推想了。又如傳為李白所作的〈憶秦娥〉,詞云:「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詞中有淒婉的簫聲;有咸陽古道落日景;又有漢王陵墓的淒清遠景。然而,詞中主人翁「秦娥」之夢為何?其夢又因何而斷呢?作者故意不寫明白,留下空間,邀讀者一起聯想,玩玩遊戲。

 傳統詞作以婉約為宗,認為凡事太盡會失去味道,致令詞作這種文體有「要眇而修」的特點,為讀者留下很大的詮釋空間。這種觀點當然未必與「讀者反應批評」的觀點相同,然而,兩種理論的確都點出了欣賞文學作品的重要道理。大家以後閱讀時除了要細讀文本的文字外,不妨留意一下「文本之外」的無形訊息。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講師 曾智聰

Email:cie@hkbu.edu.hk

逢周五見報

相關新聞
升中決分區減派「1-1-1」「2-1-1」諮詢 (圖)
謝凌潔貞:中學小班成效存疑 (圖)
文憑試生亂填OEA 觀上河圖當「成就」 (圖)
計新學制課時 教局無視補課挨批
7%新高中生海外升學 比例增
陳祖澤黃仁龍等膺嶺大榮譽博士 (圖)
送海園票招義工 學友社惹爭議
理大滬基金合作 助港畢業生創業 (圖)
以大欺小:虐兒洩憤 枉為人師 (圖)
概念圖:虐兒事件 (圖)
社評雙語道:「落重藥」壓炒風 防樓市泡沫風險 (圖)
傅瑩演講錄 (圖)
細味哲學A-Z:J for Justice
吹水同學會:西方大迷信 摸木有運行 (圖)
中文視野:文本之外 暗藏訊息
美術創意室:黃牡丹(水墨畫)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