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朱德群《紅肥綠瘦》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璇)中華逾五千年歷史醞釀出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層出不窮的藝術品更是重要的一部分,透過收藏家們保護而流傳至今,其價值亦在歲月之間積累。現今,藝術品以拍賣形式交易,讓它們價值得到進一步體現,香港憑借獨特的地理位置、開放的經濟環境,已成為世界第三大藝術品交易中心,吸引世界各地收藏家的眼球。
香港早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那段動盪的日子中,為躲避戰火波及,很多內地古玩商號紛紛遷往香港,聚集在摩羅街、荷李活道和尖沙咀等地,形成不同古玩聚集地。隨著社會發展,香港的政治、人文和經濟都達到一個相對穩定高度,人們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也開始關注精神生活,藝術品收藏鑒賞便逐漸在社會上興盛,成為香港的時尚。企業家、文化名流和藝術家們紛紛加入這個高端而時尚的隊伍,產生如敏求精舍和求知雅集等收藏家組織,通過它們直接推動著香港藝術市場的發展。
蘇富比佳士得壟斷市場
隨之進入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蘇富比和佳士得兩大壟斷國際拍賣市場的拍賣行進駐香港,在香港設立分部。從1976年開始,香港每年定期舉辦春、秋兩次大型拍賣會,這種定期固定拍賣會,便促成全球文物藝術市場的新模式。
與此同時,在拍賣場上,除本港的收藏家和收藏組織經常出現和外國人彼此競爭的局面外,亦有很多內地買家南下競逐,在這些香港和內地的買家的手上,有很多珍貴的中國文物藝術品都回到了華人的手上。如2000年4月及5月,中國保利集團公司屬下保利藝術博物館負責人便從佳士得及蘇富比在港舉行的拍賣會上,以740萬元、700萬元及1,400萬元購入原屬圓明園海晏堂前水力鐘的乾隆御製猴首、牛首及虎首銅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