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中國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日經濟團體自救 秘密訪華謀和解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11-28]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日本媒體指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會長米倉弘昌(圖中致辭者)近日秘密訪華。圖為米倉弘昌今年9月在「中日友好 夏日盛典in北京 2012」開幕式上致辭。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趙一存 北京報道)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簡稱經團聯)會長米倉弘昌近日秘密訪問北京,就中日關係問題與中國外交部及中日友好協會負責人進行了交流。據悉,此番會面雖然雙方未達成具體協議,但經團聯仍希望會談能為改善中日關係邁出一步。截至昨晚記者截稿時止,中方對此未有回應。北京專家對本報表示,在日本即將大選之際,財界領袖訪華有溝通、協調以及為自民黨鋪路之意,此舉亦顯示出日本民間要求全面修復日中兩國關係的呼聲正在轉變為實際行動。

由於日本政府實施釣魚島「國有化」方針導致中國反日情緒高漲,以汽車為主的日本商品在中國市場遭到一定程度的抵制,對於日本經濟也帶來了很大的影響,而中國高官上次會晤日本經濟界領導也已是在今年9月下旬。

米倉:需重新構建互信

 據日本媒體報道稱,米倉在26日舉行的記者會上透露,自己在本月22日開始訪問北京,23日在北京與中國外交部常務副部長張志軍舉行了會談。會談於當日下午舉行,持續約1.5小時。經團聯介紹稱,中方在會談中反覆強調了有關釣魚島的歷史認識。

 米倉表示,日中兩國最需要重新構建相互信賴關係。他強調,雖然政治與民間的立場不同,但作為民間團體,希望今後繼續展開對話。他還稱,目前尚不知道此次會談能否推動兩國關係「破冰」。但有經團聯幹部認為,會談可視為一個信號,可以看出中方也希望重新展開交流。

 據悉,米倉於22日至24日訪華,訪華期間還與中日友好協會會長唐家璇、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李小林和外交部副部長傅瑩等分別舉行了會談,期望兩國盡快改善關係。米倉表示,今年是中日恢復邦交正常化40周年,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準備了一系列的紀念活動,最後都未能實施。明年是中日友好條約簽署35周年,希望能夠借助這一契機,重新籌備一系列的民間交流活動,推動中日兩國友好關係的發展。

 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是日本大型跨國企業和上市公司組成的日本最主要的經濟團體,有「經濟內閣」之稱。

意在傳遞自民黨態度

 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周永生昨日向本報分析指,米倉作為財界領袖在日本即將大選之際訪華,是為自民黨下一步做鋪墊。他指出,平民家庭出身的野田佳彥和擁有貴族血統的安倍晉三在對待日本財界的態度方面截然不同,所以從野田就任首相以來,日本財界並未發揮太大作用,但目前來看,身為民主黨黨首的野田或將落選,而自民黨總裁安倍則可能就此上位,為此,米倉在此之際訪華,意在傳遞日本自民黨方面的態度,為其與中國進行溝通,協調雙方立場。

 他還認為,日本的民間團體已經從要求全面修復中日兩國關係的呼聲正在轉變為實際行動。事實上,日本經濟界一直希望改善中日兩國關係,但日本財界從前基本不起作用,「因為對野田政府沒有太大影響。」

相關新聞
中央政治局常委故事 (2012-11-28) (圖)
劉雲山:勤走基層詩贈農家 倡改文風凝聚民心 (2012-11-28) (圖)
文化提升幸福 新聞寫在大地 (2012-11-28) (圖)
「雲衫」詩抒國殤之悲 (2012-11-28)
推媒體走出去 塑國家新形象 (2012-11-28) (圖)
筆名著文 情透紙背 (2012-11-28) (圖)
日經濟團體自救 秘密訪華謀和解 (2012-11-28) (圖)
豐田在華高層首現中國面孔 (2012-11-28) (圖)
羽臨別寄語 中日必須友好 (2012-11-28) (圖)
特稿:使華生涯 始於釣島止於釣島 (2012-11-28)
中國海監船 再入釣島海域執法 (2012-11-28)
澳洲將在成都 設總領事館 (2012-11-28)
中方:與非洲合作 願多予少取 (2012-11-28) (圖)
中央政治局常委故事 (2012-11-27) (圖)
天津篇:報喜更要報憂 微服「打的」察民情 張高麗的百姓情懷 (2012-11-27) (圖)
「高麗書記不好糊弄」 (2012-11-27) (圖)
深圳篇:「荔枝」變「高交」 提升特區品牌 (2012-11-27) (圖)
山東篇:嚴拒腐敗 不遞條子 (2012-11-27) (圖)
韓正簡歷 (2012-11-26)
思想開明 關愛青年 (2012-11-26)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中國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