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12月6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細味著作:文學 雅俗共賞 老少咸宜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12-0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文學可以是老少咸宜、雅俗共賞的。資料圖片

——全球化+今日香港

 本港著名模特兒楊崢最近出版一部美食著作,該書以「米芝蓮」廚師的故事為中心,採訪全球名知「米芝蓮」餐廳及主廚。坊間對名人著書大多報以好奇眼光,視為玩票或錦上添花之舉,更甚者總把題材簡單地分類成通俗類和嚴肅類,並把這讀物視之為通俗類。但如巴金所言,對於作家來說,最重要是讀者,認真地對待我們的讀者,一旦專注且獻上心力,他們均應被視為一個人物、一位作家。 ■林援森 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 林援森 畢業於香港樹仁學院(2007年更名為樹仁大學)新聞系。其後取得香港新亞研究所歷史學碩士、博士學位,以及上海復旦大學新聞學博士學位。

新聞背景:3年訪45米芝蓮名廚 名模分享「食經」

 楊崢是本地著名模特兒,熱愛烹飪,據其作品所言,成書緣自一次朋友聚會,發現朋輩對入廚興趣甚濃,卻苦無下手對策,加上城市生活節奏急速,花不到時間入廚做飯。如是,楊崢萌生寫書的念頭。她為搜羅最好的菜式跟讀者分享,便決意從《米芝蓮》下手。她奔走歐美十多座城市,花了3年光景,採訪45名米芝蓮名廚,寫了53道菜,結集成書。有人認為,她的寫作心力,對讀者的誠意,對食物的重視,對出版態度的認真,可見一斑。

 楊崢的作品並不高深,成書目的志在與讀者分享美食,算作一種流行讀物,是否成為經典,還待歷史和時間來考驗。回到當下,我們常把坊間書籍和著作,簡單地分類成嚴肅類和通俗類、或純文學和流行文學之別,姑勿論如是作出分類是否合理,但現實的當下如是。

四線發展 古今 一脈相承

 任何歷史現象總有其自身脈絡,文學本身亦復如是,否則沒法傳承。按照學者所言,中國現代文學大致有4條發展線索。第一條主線從陳獨秀編的《新青年》和魯迅的《吶喊》開始,還包括茅盾、丁玲、巴金等作家,透過他們的集體努力,讓文學發揮其喚醒民眾的功能和歷史使命。第二條發展線則從胡適、周作人和魯迅的《野草》開始,經過郁達夫、聞一多、徐志摩、沈從文、老舍等,他們堅守藝術本份、堅持文人道德的傳統延續至今。

 至於第三條發展線則以新媒介展開─報紙。其始於包天笑、周瘦鵑、秦瘦鷗、張恨水,一直到金庸、倪匡、李碧華,當中也涉及鴛鴦蝴蝶派、武俠科幻、當代言情小說,這亦是發展過程中的劃時代變化。

張愛玲迷戀都市 影響深遠

 流行和通俗文學可從鴛鴦蝴蝶派一路發展,並影響至香港,但香港的純文學的歷史脈絡,則不只涉及第三條線所呈現的大眾口味。所謂第四條線是都市感性文學。當中關鍵人物是張愛玲。

 張愛玲在文學史的意義,在於文人藝術尊嚴和大眾品味交織在一起,然後開展出一個新路向。這條路線從張愛玲到白先勇、蘇偉貞、李昂、朱天文等,一直到西西、鍾曉陽、李碧華、黃碧雲,甚至是王安憶和蘇童等。

隱現女性主義 雌雄攻防有策

 張愛玲對香港文學影響深遠。首先,我們可從都市感開始,她的作品呈現一種迷戀都市的情感,香港文學本質上就是都市文學。另一點是「市民趣味」,其包括兩個層次,一是通俗形式的商業包裝,二是對小市民生活價值的理性肯定。至於張愛玲的影響性,還有另一點可資論述,這便是女性感官或維度。張愛玲作品往往呈現一種若隱若現的女性主義立場,同時愛情亦是這股濃情的主場的故事和元素,這份「愛情」形式,建立於不同男女攻防策略之間,包括提防、猜疑、進攻、躲閃,還見猶豫和迷惑。然而,其戀愛結果原來並不重要,只是看透者又幾人。

日女記者走上寫作成名路

 George Orell在《我為甚麼寫作》一書提到,寫作原因有4種:自我主義、審美熱情、歷史衝動及政治意圖。自我主義者乃基於我們渴望受到關注;審美熱情者因為欣賞這個世界;至於歷史衝動,乃我們對求真的意向;至於政治意圖,所指者乃我們對這個社會改變的決心。

 楊崢的作品,從審美熱情的角度,便能理解得順理成章;張愛玲則可能涉及不同方面。不過,作家之為作家,最重要者是讀者,他們至少無負於讀者,如何令讀者感受作家本身是否能以認真、嚴謹、真誠的態度,寫作自己的作品,才是重中之重。有人認為,楊崢花了3年來完成作品,十分了不起。但她對自己作品所花的心力,不僅是時間,也視之為一種使命,因此其作品可游走在通俗和嚴肅之間。

 作家能遊走通俗和嚴肅之間,也見另一類對社會和歷史背負使命感而出發者。日本作家山崎豐子便是一例。山崎豐子是日本女性作家,也是當代一名令人肅然起敬的作家。山崎豐子本名杉本豐子,生於1924年。她畢業於京都女子大學國文系,後來在《每日新聞》學藝部擔任記者,自始便走上寫作之路。自1957年起,開始發表不同作品,包括《暖簾》、《花暖簾》、《白色巨塔》及《華麗一族》等。1976年至1978年間發表《不毛地帶》,其後發表作品《大地之子》(1991年)和《不沉的太陽》(1999年),近期作品則見《命運之人》(2009年)。《命運之人》最近更被改編成日劇。

《命運之人》歷史感強

 《命運之人》的故事以上世紀70年代政府機密外交電文外洩案件、即所謂「西山事件」為藍本。故事講述《每朝新聞》的政治部記者弓成亮太,懷疑日本政府在沖繩美軍基地撤走及還回土地事件上,不合理地墊付予美國鉅款。弓成把事件公諸於世,結果成為日本首名洩露國家機密者,其下半生從此變得不一樣。對於日本人而言,故事的社會感和歷史感十分強烈。至於另一部作品《不毛地帶》更沉重得令透不過氣。

親赴《不毛地帶》考察

 《不毛地帶》是山崎於1973年至1978年刊載的作品。故事主角壹岐正是二戰敗後被送往西伯利亞勞改的日本軍官;其後回到日本後進入商社工作,展開另一段商戰經歷的下半生。山崎為這部小說,親身走過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炎熱的中東地區,目的是為小說所呈現的景象能更接近現實。正如山崎所言:「寫作小說就是為挑戰自己未知的部分,勇於挑戰這分自傲,便可以從空虛中獲得救贖。」

 她又寫到:「日本人在西伯利亞的集中營所渡過的生活,其在戰後日本的歷史當中,我們不能蒙蔽雙眼,不去正視,那是永遠沒法磨滅的歷史事實。」

 筆者對山崎作為一位作家的認真態度,總是心存敬意,且見其作《大地之子》,對中日戰爭的認識見其另一種想法,正如她所言:「一切的不幸,都源自戰爭。」但看到涉及戰爭的問題,總在疑問:日軍戰敗所面對的情況,他們如斯不安。那麼我們面對日軍所造成的戰爭創傷,難道可以永遠磨滅,不去正視,蒙蔽雙眼活下去嗎?

通俗─娛樂 純文學─藝術

 《香港文學@文化研究》一書提到純文學和流行文學兩者之間的區別,其實劃分不易,但卻很重要。按該書所言:「一般來說,通俗文學的目的與功能就是『娛樂』:給讀者提供消閒、趣味和快樂。」至於純文學,其提到:「純文學的目的與功能則是個抽象的概念:『藝術』—創造形式、變革語言、探討人性。」

 同時,該書補充,從創作過程而言,通俗文學是由不同的個體所共創,其中包括作家本身,還有讀者、編輯、評論家及文化經紀人等。但其亦強調,讀者始終是第一位。如是,在同一個社會中的讀者或多或少擁有一個相似故事,這種相似性也是作家或讀者之間得以連繫的關鍵所在,這也是一種你我他之間的共鳴感。

 美學學者米勒(J. Hillis Miller)曾提出,我們需要相同的故事,因為能令人感到愉快,同時我們把這些故事作為最有力的方法,以維護文化的意識形態和傳承。

想一想:

1. 根據上文,指出流行文化和純文學的分別。

2. 根據上文,指出和解釋中國現代文學的四大路線。

3. 承上題,分析張愛玲的文學風格屬於哪一路線。

4. 根據上文,討論張愛玲對香港文學的重要性。

5. 你在多大程度上認同「文學作品最重要是得到讀者共鳴」這個說法?解釋你的答案。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延伸閱讀:

1.山崎豐子:《作家的使命.我的戰役》,(台灣:天下,2012)。

2.張美君、朱耀偉:《香港文學@文化研究》,(香港:Oxford,2002)。

3.喬治.奧威爾(George Orell):《我為甚麼寫作》,(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相關新聞
理大社科「水泡王」 聯招196人爭1額 (圖)
競爭最激烈課程 (圖)
最多人報讀課程 (圖)
教學有方:家庭教育善用「破窗理論」
走進世界頂級名校之個人質素篇:80後港區面試官 入世界名校靠「講故」 (圖)
經歷緊扣學科 增成功機會 (圖)
頂尖名校港生過來人威水史
全國大學生數模賽 城大公大奪獎 (圖)
315吉林動畫院生獲公司「打包簽約」
非本地生人數增 港生仍具競爭力
細說新語:拼音字母詞 有爭議待規範
細味著作:文學 雅俗共賞 老少咸宜 (圖)
概念圖:文學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