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12月10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港跨校研究撥款 10年升2.1倍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12-10]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研資局的協作研究金撥款10年上升2.1倍。

——匯聚專家生乘數效應 打破規模偏小制約

 「滴水不成海,獨木難成林。」「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顯淺易懂,於高端科研層面也同樣適用。近年香港的大學科研水平急升,但學術規模偏小制約發展,協作研究成為跨越障礙最重要的出路之一。事實上,本地大學界對協作的積極程度正持續提升,研究資助局的大型跨院校協作計劃,過去10年撥出的經費超過10億元;而每年推出的協作研究金都有所增加,今學年申請數字及所撥金額,更分別是10年前的2.3倍及3.1倍!多所院校的資深學者及主理研究的高層均表示,香港需要透過協作研究,結合分散在不同大學的人才及設備,以產生「乘數效應(Multiplier Effect)」,追求更佳前景。 ■香港文匯報記者 歐陽文倩

大學難獨力搞大項目

 因應香港的科研概況,研資局主席錢大康指出,學術規模是其中不能避免的議題,他表示,現時8大院校學術人員共只得4,000多人,師生總和約等於美國一所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個別大學難以負擔具影響力的大型項目,所以院校協作研究是必然趨勢,同時也能更有效地利用本已不算充裕的研究資源。

 為推動協作研究,研資局早年便推出跨院校的協作研究金,在10年前計劃只得24個申請,7項獲批,涉款2,060萬元,但至本學年申請數字已增至56個,12項獲批金額6,470萬元,分別是之前的2.3倍、1.7倍及3.1倍(見表),可見學界的踴躍參與。至於金額數千萬計、較大型的卓越學科領域(AoE)計劃,及去年新增的「主題研究計劃」,近10年來共有207項目申請,最終23項獲批,競爭比率達9比1,涉款更有12.42億元。

衛炳江:結合人才 提升質量

 除經費外,人才更是最寶貴的資源,理工大學副校長(科研發展)衛炳江便指出,香港的學者研究專家人數本來就不多,還要分散到不同範疇,加上同一所大學未必會花資源聘請相近研究方向的教授,在個別領域往往難以達到能盡展力量的「關鍵規模」(critial mass),所以必須透過院校間協作去匯聚合適人員,提高研究規模及質量。

呂堅:免資源重複達多贏

 此外,研究協作更重要是可達到跨學科以創造新知識,科技大學副校長(研發及研究生教育)李行偉指出,如研究團隊只從單一學科出發,即使集結大量專家,考慮的角度亦會被局限,要推進學科發展,協作研究是不二法門,更可望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甚至「乘數效應」。他舉例說,在應用層面便可藉著生物科技及醫學的跨領域研究,可為不少病人帶來醫療新希望。城市大學科學及工程學院院長呂堅則說,本地院校學者各有所長,透過衷誠的協作研究可避免資源重複,再加上戰略性「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某些領域,最後才能達致「多贏」局面,「香港那麼小的地方,如院校間還要計較著不合作,那就沒有意思了」。

 院校協作雖正在增加,但衛炳江、呂堅、李行偉都說,隨著港校水平提升及人數增加,研究經費已漸顯不足,希望政府在資源投入和分配都能有更明晰的政策及發展藍圖,這亦是發展一切個人或協作研究的根本。

相關新聞
科研協作系列之:團結香港 (圖)
港跨校研究撥款 10年升2.1倍 (圖)
研資局協作研究金撥款 (圖)
各施所長:加強溝通協調 避免「雞同鴨講」 (圖)
辣招防偽:錢大康:研資局打假 推動真合作
消除分歧:絕非「分餅仔」 著眼「做大餅」 (圖)
新華盃國情賽 600生複賽激鬥 (圖)
課本欠全面 家長撐國民教育 (圖)
複賽部分問題
牛津獎學金「升呢」吸中國尖子 (圖)
吳克儉:減派已達最大平衡
醫護緣:社康護士 工作不止在病房
一周時事聚焦:全球化:巴勒斯坦成「國」 (圖)
一周時事聚焦:今日香港:九巴開大口 (圖)
一周時事聚焦:現代中國:粵率反腐 (圖)
一周時事聚焦:公共衛生:防治愛滋 (圖)
一周時事聚焦: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物質補償 (圖)
一周時事聚焦:能源科技與環境:碳排根源 (圖)
通識把脈:通識教育科跨單元統整課程系列三之三:探究時事 學以致用
萬人「國考」:「公務員熱」為何高燒不退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