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何凡)中國監察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人民大學反腐敗與廉政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毛昭暉(圖)向香港文匯報指出,對於拓展公共權力運行監控的改革空間,提振公眾反腐敗信心與加快培育公民社會均是重要路徑。反腐敗政策的民主化是水,法治化是渠,二者密不可分。在「以人為本」思想的引領下,中國反腐敗的民主實踐,必然會催生中國式的社會民主監督模式,進而實現執政黨監督體系與社會民主監督體系的均衡與協調。
毛昭暉建議,在當今建設和諧社會的歷史階段,對公共權力運行的監控模式,應順應宏觀的結構性變遷進行調整,從權威組織(政府監督)和公民社會(社會民主監督)的兩個維度,拓展公共權力運行監控的改革空間。他說,在「國家─社會」二元結構下,如果沒有強有力的社會民主監督體系,中國反腐敗體制機制的剛性缺陷是無法克服的。
提振大眾信心 促建公民社會
至於可採取的路徑選擇,毛昭暉表示,首先是將提振公眾反腐敗信心,作為反腐倡廉軟環境建設的主線。公眾信心的維護與提振,既是現代政治、經濟與社會生活不斷進步的根本,也是公共權力運行監控機制的倫理要求。二是要加快培育公民社會,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民主監督體系。三是要以頂層制度改革的深化,防範反腐敗政策的制度陷阱。
轉軌發展變遷 反腐複雜艱巨
毛昭暉表示,近十年反腐倡廉建設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與此同時,腐敗行為並未有所收斂,腐敗的高發態勢依舊,腐敗與反腐敗仍存在此消彼長的拉鋸局面。從生存型社會到發展型社會,是中國三十多年改革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新階段中國各項改革發展的重要背景。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反腐倡廉建設是否依然面臨著長期性,複雜性和艱巨性的挑戰。其中,政治體制改革的進程與力度直接關係到反腐倡廉建設的長期性,強勢利益集團的對抗,令反腐倡廉建設的複雜性依舊存在,這些因素又直接導致反腐倡廉建設的艱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