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源區的毛竹林。
——贛人疾呼生態補償 奔走10年見成效
東江水供港半世紀,止住了港人之渴,也止住了源區的開發和發展。源區安遠、尋烏和定南三縣的村民以犧牲溫飽為代價,守護源頭,感動了無數探源的港人解囊襄助。然而,這些捐助對於東江源的環保來說,無疑是杯水車薪。江西省前環保局長、江西省人大環資委副主任許蘇卉稱,港人飲水思源,但江西更需要國家層面的生態補償,為此,江西已奔走10年。 ■香港文匯報記者程相逢、陳融雪撰文、陳融雪攝影
今年6月28日,國務院出台《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將東江源保護正式列入國家規劃,成為國家生態補償的試點。據稱,國家環保部將推動研究建立東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
對此,許蘇卉(小圖)很是感慨。她稱,江西人已為此奔走了10年。
回憶起10年前,有呼聲建議生態補償機制的時候,中國共有3個點,江西東江源,青海三江源,浙江新安江。2003年,第一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許蘇卉,便提出關於對江西東江源區實施生態補償的議案,建議盡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清華學者:不是補償 是投資
2010年,三江源成為中國首個生態補償區。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在考察青海後提出,生態補償機制不應當是一個生態保護和建設資金的補償問題,實質上是一個投資問題,即中央公共財政「購買」中國最稀缺生態資本的問題;而對於下游受益區,也是一個「購買」生態稀缺資本的問題。
至2012年,中國首個跨省河流的生態補償試水新安江。許蘇卉對此不解又不甘。她說:「新安江發源於安徽黃山,流經浙江至千島湖,跨兩個省。東江則跨了江西省、廣東省和香港,在生態意義和政治意義上,東江比新安江還要重要。」
法例專家:利益調整 很複雜
現在,相比生態補償試點,許蘇卉更加期待國家生態補償的立法。她稱,在沉寂數年之後,生態補償立法也確實進入了實際操作層面。尤其是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寫入黨章,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這或許為國務院《生態補償條例》加快立法進程提供了契機。
2010年4月26日,由國家發改委牽頭的《生態補償條例》起草工作正式啟動。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補償條例》起草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任李文華表示,生態補償涉及複雜的利益調整,每個地區需要不同的補償標準。他建議,在條例出台前先頒布「生態補償指導意見」,再根據實施結果進行修改。
江西省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戴年華則建議,《生態補償條例》提供的生態補償方式應該體現多元化,某些地方的生態補償機制應將補償重心逐漸由「輸血型」補償改變為「造血型」補償,也可加大技能補償、產業補償和政策補償的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