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1月1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大鼓涼傘舞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1-0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大鼓涼傘舞。 網上圖片

盧一心

 明嘉靖年間,閩南處在倭寇猖獗時期,社會上民不聊生,苦不堪言。正是在這個時候,年少英俊的戚繼光,率領六千「戚家軍」來到了福建,負責平定倭患的重任。不久之後,大部分的倭寇果然也被「戚家軍」打得落花流水,狼狽不堪,聞風而逃。但仍有部分倭寇流竄在外,從中作亂。嘉靖四十三年(1564)除夕之夜,部分倭寇乘我國軍民歡度春節之際,入侵閩南九龍江一帶進行搶掠。

 此時此刻,九龍江一帶百姓,正在家中吃年夜飯,當得知倭寇入侵時,立即將老弱婦孺帶入深山躲藏。這個時候,憑著多年平寇的豐富經驗,戚繼光料敵在先,早就布下天羅地網,只等待倭寇自投羅網。果不期然,等敵船靠岸後,戚繼光立即下令,火燒敵船,同時指揮沿江炮台猛烈射擊,切斷倭寇退路。經過九天八夜追剿,終於殲滅大部分流竄入侵倭寇,並在正月十四日將倭寇全部殲滅。

 當逃難的鄉民回到家中時,第二天已是元宵節,百姓們為感謝浴血奮戰的將士,紛紛殺豬宰羊慰勞戚家軍。然而,那天天下著綿綿寒雨,儘管如此,前來答謝戚家軍的當地百姓不但絲毫不減熱情,還興奮得在雨中,一邊敲著大鼓,一邊彈著琴弦,還踏著舞步,唱著歡樂的歌兒。看到這種情形戚繼光內心無限感慨,尤其是當他看到那些載歌載舞的百姓,衣服都被綿綿寒雨打濕,更加感動,於是,忙命士兵撐傘為百姓們遮雨,而持傘的戰士也不約而同隨著節拍舞動,形式邊打邊舞的場面激動人心。第二年,軍民們為慶祝勝利,又同去年那樣狂歡歌舞,從此,年年元宵節都要跳「大鼓涼傘舞」,這就是閩南「大鼓涼傘舞」的由來。

 大鼓涼傘舞的出現和興起,乃至被民間傳承下來,可說是一種機緣巧合。也正是這種機緣巧合才促成了軍民共舞,並奠定了這一舞蹈的群舞基礎。大鼓涼傘舞最顯著的特點是整個舞蹈完全不需要音樂伴奏,只是根據鼓點動作來進行表演,這就充分證明了這種舞蹈確實是地地道道來自民間,並適合於戰場以鼓舞士氣,尤其是表演時氣勢雄壯,動人心魄,更加充滿戰鬥豪情和必勝信念。

 據說,當時是專門挑選體格健壯、血氣方剛的男性青年擔任男角並扮作武士,而女角常作小旦打扮,頭梳雙髻,高舉涼傘,團龍繡鳳,舞動時傘罩飄飛,姿式優美。通常是一鼓一傘,也有二鼓一傘。鼓數均需偶數,越多陣容越壯觀。「大鼓涼傘」舞的表演形式非常多樣,其中有「斗鼓」、「翻鼓」、「擂鼓」、「吹鼓」、「翻車輪」、「橋鼓」、「疊鼓」、「踏鼓」等,又有「三進三退」、「觀山式靜止」、「蓮花轉」、「龍吐鬚」等構圖和隊形。後來,大鼓涼傘舞演變成一種閩南民間的民俗並傳承下來,至今仍然十分興盛,每逢節日都會有這種舞蹈。

 如今,在平和縣山格鎮,有一座廟宇叫山格慈惠宮,其風俗習慣就和戚繼光當年傳承下來的民間活動很相似,不妨先來了解一下,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九這一天,是山格「大眾爺公」的生日,據說,「大眾爺公」就是戚繼光將軍的化身。而「大眾爺公」名稱的由來,據說是這樣的,因為戚繼光是個大總兵,當地人出於對他的尊敬和感恩,就叫他「大總兵爺」,而「大總兵爺」這個稱呼,用閩南方言來叫,「總」與「眾」諧音非常接近,久而久之,「大總兵爺」就變成了「大眾兵爺」,再接著就成了「大眾爺」了。筆者是本地人,對這種口語和儀式可說相當了解,至少從小耳熟能詳。每年農曆七月十五至十九日,一般是七月十七日至十九日,就會舉辦這樣的活動,民間也會自發前來參加。活動的項目主要有「扛豬公」、「靈龜歸廟」、「擲孤米」、「龍藝表演」、「搭台演地方戲」等。

 其中,最有意思的是「扛豬公」。這項活動的儀式是這樣的,每次「扛豬公」時都要有三頭大公豬,還有一隻羊,「豬公」口含「菠蘿」(方言諧音「旺來」),身披用大紅紙剪成的豬公衫,衫上貼有「合境平安」,還有「福」、「祿」、「壽」、「喜」等字樣,脖子上還掛著一大串銅錢,伏在特製的「豬公轎」上,由四位穿明朝長衫的青壯漢子扛著,沿街遊行,後面還有跟著一支吹吹打打的樂隊,然後跟著臨時請來的戲班,而那些戲班的「戲子」,要嘛裝成《西遊記》,要嘛裝成「八仙過海」裡的人物,也有扮成軍民同樂的場面,跳大鼓涼傘舞等,有時還雜以清唱,最後,才來到山格慈惠宮(乃大眾爺廟名)前,朝拜這位「大眾爺」,整個活動真是熱鬧非凡,將民俗文化發揮得淋漓盡致。當然,這位「大眾爺」是否就是民族英雄戚繼光的化身,還有待於歷史學家進一步查證。2006年,漳州歷史協會和平和縣文體局,還有山格慈惠宮才專門邀請許多專家前來研究,許多專家對山格慈惠宮的民俗文化特點都給予充分的關注和肯定,並飽含興趣。

 細心的人也很快發現,山格慈惠宮的這項民俗活動確實和戚繼光當年傳承下來的儀式是一樣的,尤其是扛豬羊,扮戲子等,簡直是如出一轍。據說古代時更是熱鬧非凡,而且場面更加壯闊無比,多時有三、五百條船隻,沿馬溪排成船隊順流直下數公里遠,而且船船有豬公,船船焚香祝願,只可惜,如此盛況今已不再。當然,時代已大有進步了,如今連從陸路來的小轎車都沒地方停,甚至連走路都要人擠人才能夠進去,有時候還進不了,這就是民間文化的力量和號召力。

 由此可見,大鼓涼傘舞和平和山格慈惠宮的傳統民俗習慣是頗有淵源的,值得做進一步考究。當然,大鼓涼傘舞演變至今,隨著娛樂性的逐漸增強和紀念性的淡化,表演形式已有所改變,比如執傘者由原來的男性改為女性,使舞蹈剛柔相濟;同時糅入了閩劇、高甲戲等等地方戲劇部分動作,使地方特色更加濃郁。目前這種舞蹈已傳至台灣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只是表演形式稍有差異而已,不過,這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關鍵在於戚繼光與閩南民俗的關係,已經根深蒂固了。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大鼓涼傘舞 (2013-01-01) (圖)
亦有可聞:油棕 (2013-01-01)
古今講台:從「朴」字說起 (2013-01-01)
豆棚閒話:無賴與鳥人 (2013-01-01)
詩情畫意:懷念 (2013-01-01)
來鴻:下雪了 (2013-01-01)
畫中有話:新年快樂 (2013-01-01)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