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鄭治祖) 據了解,新一份施政報告會制定全面房屋政策,以「寸土必爭、大興土木、移山填海」的嶄新思維,以短中長期循多渠道增加房屋及土地供應,並會突破性羅列未來5年的公私營房屋的興建量,當中大部分來自36幅「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GIC),廣獲各界支持。工聯會立法會議員王國興說,政府用地可有效增加短期供應,深信政府做好補償有望達致雙贏。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成員蔡涯棉說,政府以政府用地增加中短期房屋供應的做法可取,有助紓解港人對政府「有決心無土地」的憂慮。
短中長策 建屋量提前達標
身兼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主席的王國興昨日接受電台訪問時透露,日前與梁振英共晉早餐時,梁振英表明房屋政策將會是施政報告的重頭戲,他會以「寸土必爭、大興土木、移山填海」,提出短、中、長期措施解決房屋問題,包括力爭每年平均興建兩萬間公屋;未來7年建屋量提前在5年達標;中期措施包括加快將幾十幅政府機構用地改為住宅地;長遠則要「移山填海」增加土地供應。
王國興:做好補償達雙贏
王國興又說,對幾十幅政府機構用地改為住宅地,梁振英有決心有信心但有擔心,期望議員幫忙游說減少地區阻力,工聯會亦建議他做好補償達致雙贏。此外,工聯會最希望政府制訂長遠房屋策略,並力提「公屋為主、居屋為副、私人住宅作補充」的主張,又建議政府修例加快賣地後發展商的建樓速度。
蔡涯棉:重建公屋增地積比
針對政府的中短期房屋措施,蔡涯棉強調,由於政府覓地需時,加上目前興建住宅的熟地不多,政府將空置或無迫切性的政府用地,轉作住宅用地後提供住宅單位的做法可取,更是增加住屋供應以解燃眉之急的最快捷方法,而中長期則要透過重建公屋以提高地積比率,但同時要做好分階段安置,「特首上任以來先後推出多項房屋政策,令港人擔心政府是『有決心但無土地』,相信施政報告具體交代建屋計劃,讓市民重拾信心」。
不過,公共專業聯盟政策召集人黎廣德揚言,政府早前公開表明持有391公頃閒置住宅用地,若按城規條例推算,估計有24萬個可建單位,勾地表亦有地皮長期未被勾出,質疑政府未有用盡方法,卻隨便動用政府用地破壞原先的社區規劃,「針對住房不足及樓價過高,政府應該著眼『短短期』的土地供應,馬上就已規劃住宅用地開工,先有望在任內全數落成所有單位,不應該將社區需要跟房屋訴求對立起來」。
蔡涯棉反駁指,政府所指的391公頃土地,好多土地形狀是非常規性的「三尖八角」,並不適合興建住宅,如果要興建成「牙籤樓」則會增加管理及維修成本。「倘若政府真是有好多完整土地,根本無需要辛苦爭取區議會支持,相反欠缺土地是不爭事實」。他又建議,政府改變樓花制度,縮短購買樓花年期至兩年。
蔡涯棉續指,政府長遠應該循發展新市鎮及填海,增加供應住宅土地,特別是洪水橋、新界東北發展、東涌擴展計劃等新市鎮規劃,希望社會認同新市鎮是未來主要住宅單位來源,「根據過去40年的發展歷史,政府先後興建9個新市鎮,目前居住人口涉及330萬,佔整體人口47%,足證新發展區及填海是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