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寫作時,由於避諱、執筆忘字、依聲託事或其他原因,有時會不直接寫出文義原來的本字,而借用其他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這被稱為「通假」,其著重者為讀音,而字義則非其主要考慮之列。
古人的「通假」字,其實也屬於寫「別字」,這增加了古書訓詁和閱讀的難度,今人如果不辨,誤將古書中用作通假的「借字」當成「本字」,很容易會鬧笑話。不過,也有一部分音同、音近而異義的「別字」,經過輾轉抄寫,已廣為大眾接受,甚至比「本字」更為人熟識。
以「安詳」為例,不少人以為「詳」字只有「詳細」、「詳情」之意,難以與「安」連詞,結果將「安詳」寫成了「安祥」,以表示「慈祥」、「和善」。其實,《說文》云:「羊,祥也。」古時以羊象徵和善與吉祥,「詳」、「祥」均從「羊」旁,皆有美善之意。
詳祥同音 古書偶有通用
「詳」有從容、莊重的意思,如《文選》載宋玉《神女賦》說:「性沉詳而不煩。」安詳多指語言舉止,形容人平靜從容、舉止穩重,如漢代蔡邕《薦邊文禮書》:「口辯辭長,而節之以禮度。安詳審固,守持內定。」將「安詳」寫成「安祥」,通常會被視為寫別字。然而,「詳」、「祥」同音,古書中偶有通用之例,如明代唐順之《彭翠岩處士墓表》說:「處士有子澄始舉於鄉,今為永州府推官。配晏孺人,狀以為安祥雍肅,能助處士之不逮者也。」即以「安祥」為安詳穩重義。
相對「安詳」,「安」、「祥」合寫,似乎在詞義上較容易被普羅大眾理解及接受。如香港大埔、台灣新北市新店區、新加坡牛車水區等均有「安祥路」,新加坡還另有「安祥山」,日本愛知縣安城市則有「安祥城」,可見大眾早已接受「安祥」一詞。
「麵飽」或變約定俗成詞語
又如「包」字,作動詞時有包裹義,作名詞用則指包裹起來的東西。我們常見的「麵包」,就是一種用麥類磨粉製作、包裹餡料並加熱而製成的食品。至於與「包」音近的「飽」字,一般作形容詞用,解為吃飽;作動詞用時,則有充分、滿足義。兩字詞性、詞義、讀音均不盡相同,偏偏本港有許多食品公司和餐廳,卻習慣把「麵包」寫成「麵飽」,大眾亦習以為常。長此下去,「麵飽」也有可能成為約定俗成的詞語了。(標題和文中小題為編者所加)
■作者:謝向榮
香港能仁書院中文系講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