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2月5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學者浸大研討 憂港學術圈萎縮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2-05]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朱耀偉(前右一)指非本地與本地研究生數量呈現不對稱分布。 龐嘉儀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龐嘉儀)香港浸會大學一連3日舉辦12場「香港廣東文化的未來」研討會,組織不同學者從流行曲、戲劇、飲食、文學、政治與身份認同等方面探討粵語文化近10年的變遷。在前日題為「粵語教育與香港研究的未來」討論會上,有學者提出對本地研究生課程「國際化」發展的憂慮,指八大研究院非本地與本地生人數形成「七三分」,令本地生報讀機會減少;另逾八成非本地學生均來自亞洲,其中又以內地生為主,顯示院校國際化程度有限;加上研究題目「內地化」,憂香港學術圈會日趨萎縮,長遠影響本土文化的承傳。

 是次研討會出席者包括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許寶強、理工大學醫療及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佘雲楚及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系主任朱耀偉。佘雲楚認同政府教育產業化和國際化的發展,認為這可吸引人才及提升香港競爭力,但據教資會的數據顯示,本港非本地研究生人數從2001/02學年約500人,攀升至2011/12學年逾4,500人,佔整體研究生人數由10%大幅增至73%,且比例不斷上升,令本地生報讀空間大大收窄。

指本土學者難向上流

 他又指,香港學術圈的向上流動性日趨惡劣,新一代本土學者只能擔任助教,甚至社區學院導師,晉升前途的惡化,長遠會令香港淪為學術中途站,打擊學者的歸屬感。另本地研究生報讀意慾往往受經濟環境影響,加上本地研究風氣薄弱,令研究生出路堪憂。

歐美生僅佔非本地生8.8%

 朱耀偉補充指本港非本地生中,86.4%來自亞洲,其中以內地為最大生源,只有約8.8%學生來自歐美,顯示院校國際化程度及多元性不足;為遷就內地研究生及迎合內地學術圈,本地碩士課程設計及研究題目日趨內地化;加上中文論文長期難以融入以英語主導的國際學術平台,進一步壓縮以粵語為主的本土研究空間。

 朱耀偉最後借用電影《一代宗師》導演王家衛的感言,總結深受國際化和內地化衝擊的香港學術生態:「勝負只是過眼雲煙,武術也並非一招一式,而是整個武林。」他感慨對本土文化作出反思並非本位主義或排外對立,而是關乎文化承傳和香港研究的自我定位,影響深遠。

相關新聞
檢討自資院校系列:生源激減萬人 自資院校臨廝殺 (圖)
自資院校生源統計 (圖)
「兼職多過全職」 教師質素參差 (圖)
選校留意課程是否獲認證 (圖)
逾千準教師簽名 促改善入職環境
國情賽得獎生任「文匯校園記者」 (圖)
家庭綠洲:爹親娘親不及「網」親?
英基面試新制 英語生再無優先 (圖)
學者浸大研討 憂港學術圈萎縮 (圖)
科大環商系增科 助識內地市場 (圖)
赴美頒證書 (圖)
海外升學秘笈:住家菜單調 不如自煮自樂
普通話聊天室:語言有「時差」 時刻有異
糧農危機:人口爆炸 糧水緊縮 (圖)
概念圖:人口爆炸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