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3年2月13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從多面鏡子中看中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2-13]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 葛兆光教授。

文: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 許競思

 作為一個中心地域很清晰的國家,以漢族為主的中國很早便開始意識到自己空間的邊界,並慣於以此為基礎想像世界,視自己為「天下」的中央。上海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院長葛兆光教授早前在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講學術專題講座,就以「從周邊看中國」為主題,透過中國與周邊互動的歷史反觀中國,並試圖超越依賴西方觀念評價中國的局限,重新建構對中國乃至整個東亞地區的認知。

現代歷史研究的趨勢

 在講座中,葛兆光首先指出傳統中國歷史學近年經歷的四個轉化。首先是時間縮短,神話、傳說都從歷史中被去掉了,不再是客觀的歷史內容的一部分。譬如說,遠古神話中的「三皇五帝」就不再存在於現代歷史研究的範圍之內。這「疑古」的情況不僅在中國發生,也適用於整個東亞地區的歷史學術圈。日本學者白鳥庫吉(1865-1942)首先推翻中國歷史上有堯舜禹的主張,其時在日本漢學界引起軒然大波;他的學生津田左右吉(1873-1961)繼承其衣缽,解構日本大和民族的源起,就有關大和民族緣起記載的古事記及日本書紀質疑與天皇有關的傳說的真確性,亦引起廣泛討論。而在日本學者的影響下,朝鮮亦有趨勢把箕子、檀君等傳說從歷史中剔除。

 空間變大是現代中國歷史學另一個轉向──學者研究的不再僅限於《廿四史》中的漢族中央王朝。受到歐洲和日本的影響,中國的學者開始擴大「中國」的研究範圍,並把之與周邊如滿、蒙、回、藏諸地的歷史連結起來。葛兆光指出,我們不必以現代中國的政治邊界來反觀歷史中國,現在的東北雖然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控制範圍內,但歷史上並不一定屬於當時的「中國」;同樣地,也不必簡單地以歷史中國來看現代的中國,不必因為歷史上安南曾經內附,就覺得無法理解現代越南的獨立。在歷史學的研究中,可嘗試拋開地理上的狹隘觀念,從不同角度看待中國。

 隨著考古技術的進步,史料不斷增多,是為第三個轉化。傳統的中國歷史學基本上是在《通鑑》、《史通》等延伸出去,但是到了現代,因歷史研究針對的問題不僅僅是政治史,民間、各族權的歷史往往也牽涉其中,有研究價值的史料便不再只限於這些傳統資料。二十世紀轟動世界的「四大發現」就是最佳的例子:北京故宮內閣大庫檔案、河南安陽甲骨卜辭、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經卷和居延漢簡,一下子把史料擴大了。

 最後,葛兆光指出現代歷史研究要兼顧的問題無可避免地比以前變得更複雜。過去在傳統歷史學中絕不會考慮的一些領域,譬如:民族、疆界、國家認同等成了現化歷史學必定要深究的問題。

第五大發現

 1938年,胡適代表中國到瑞士參加第一屆世界歷史學大會。他當時用英語發表了一篇文章,介紹現代中國歷史學的新材料。當中除了講及上述的「四大發現」,還提到了「第五個」發現──日本和朝鮮保留的有關中國的漢文資料。可是,多年過去,一直到現在,中國歷史學界仍沒有特別關注這些材料。葛兆光認為原因有幾個:第一,中國人覺得自己掌握的資料已經夠多了;第二,中國人覺得解釋中國只需要中國的資料已經可以了,卻沒想到外國的資料可能不僅是一個補充,更可能會提供一個新的角度和眼光;第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與外界的交流不多,也因此延遲了對這批史料的發掘。

 事實上,在中國自宋代以後,以漢族為中心的國家領土與國家意識已逐漸浮現,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們都慣以中國為中心去作自我想像,以「天朝」的構想套於世界之上。一直到晚清時,西方的學說及思想才漸漸傳入中國。然而,在傳統觀念中,「中」和「西」永遠是相對的,而「東西文化」亦即等於「中西文化」──所有的東方文化都是中國文化,而西方文化也是混在一起的一團。重新整理有關中國的東亞漢文文獻,不單能打破過去慣以中國為中心去作的自我想像,亦開拓了西方以外的第三個渠道去看中國──如果西方是一面鏡子替我們照到正面的自己,那麼越南、日本、韓國等地有關中國的歷史材料,便是放在我們側面的鏡子,把一個不同角度的中國完整地呈現出來。

東亞研究的新領域

 在「從周邊看中國」的大前提下,復旦大學中國文史研究院對日、韓、越有關中國的漢文文獻作出了大量研究,希望能藉此讓歷史的細節浮現,並從中尋找亞洲各個文化之間的互相關連。與越南漢喃研究院合編的《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便匯集了十七世紀後期至十九世紀末葉越南歷朝出使或北行中國的燕行錄、北使詩文等相關文獻,大大推動了有關越南與中國關係的研究。葛兆光在講座中並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1790年,乾隆八十大壽,各地使節紛紛聚集在承德向之進貢,越南那時候正值改朝換代,便穿上了大清賜的衣冠去賀壽,結果越南使節最後要用四十匹馬才能把乾隆賜賞的東西都拉回去;相反,如果去看朝鮮使節出使時留下的資料,便會發現朝鮮人對越南人拍馬屁的態度感到很不屑,他們覺得大明才是真正的漢族王朝,並說越南人穿了大清的衣冠便都變了「野蠻人」。如果我們只從中國的文獻中回顧這段歷史,這部分的細節便會隱沒了。

 開拓東亞研究這個新領域不僅為認識中國提供了一個新視角,當中亦涉及了對內(滿蒙回藏)與外(日韓越)的重新認識。在回應國際學界中流行的種種理論,如帝國、族群、認同、後殖民等的同時,「從周邊看中國」也促進了各個人文學科之間的交流,是現代中國歷史研究中很重要的一個全新論說。 (本文及圖片由城大中國文化中心提供)

相關新聞
愛在西元前:美索不達米亞古文明展 (圖)
渡河逃跑 石膏,約公元前875至前860年 (圖)
金葉頭飾黃金 青金石及紅玉髓,約公元前2500年 (圖)
早期行政泥板書 黏土,公元前3300至前3000年 (圖)
酒杯 黃金,約公元前2500年 (圖)
國王亞述納齊爾二世像 菱鎂礦(人像)、紅色石灰石(底座),公元前875至前860年 (圖)
巴別塔,作者:華里德.斯地,2001年 (圖)
《吉爾加美斯史詩》的第六塊泥板 黏土,公元前7世紀 (圖)
青金石圓柱形滾印 青金石,公元前2600至前2300年 (圖)
柏林蒼穹下
80後剪紙藝人閆少威:勇於創新 (圖)
詩人的繆思——余光中詩歌音樂會
意大利音樂家演奏會 (圖)
歷史與空間:從多面鏡子中看中國 (圖)
豆棚閒話:蛇年說蛇 (圖)
文藝天地‧浮城誌:與豬爭食
文藝天地‧心靈驛站:逢着舊時光 (圖)
文藝天地‧試筆:看展覽
百家廊:恭喜!恭喜! (圖)
琴台客聚:作家溫馨的家園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