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人的生活,離不開賽馬。資料圖片
興 國
阿濕婆是什麼?這是《本草綱目》一書中引用梵書的名字,原來指的是馬。馬的名稱還有很多未聽過的別名,比如紫叱撥、華聊、綠耳公、駁龍儀同、自在將軍、午日三公、聾蟲等等。
香港的生活,很多人離不開馬,因為一星期有一兩次跑馬。香港人想不到的,是最近居然在歐洲發生的馬肉新聞。把馬肉混進牛肉來出售。其實這是早就存在的事實,因為馬肉比牛肉便宜,而且營養比牛肉更豐富,只是聽到吃馬肉,就會心裡怪怪而已。
中國人吃馬,那是很悠久了,在仰韶文化的遺址裡,就有吃馬的遺存,先秦時代,馬是列為六畜之一。在桂林,我曾吃過馬肉米粉,在香港的新疆菜館,我也曾吃過馬肉腸。
香港人日日都要經過的,是馬路。又不是給馬走的,為什麼叫馬路?多年以前,曾經有美國記者向當時的中國總理周恩來提問過類似的問題,周總理的回答很幽默,他說中國走的是馬克思的道路,當然叫做馬路了。
那麼,中國人為什麼稱道路為馬路呢?古代真是給馬走的嗎?查查字典就得知,馬,有大的意思。《本草綱目》說:「凡物大者,皆以馬名之。」所以有人稱為大蓼的一種草,正確的稱呼是馬蓼。章炳麟在《新方言.釋言》中說:「古人於大物輒冠馬字。」所以才有馬豆來指稱豆粒較大的豆,有時會指是蠶豆;更以馬棗來稱呼最近市場可以看到的新鮮大棗。
不過,香港人知道馬的種種,通常都是賽馬的馬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