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兩會報道組 徐海煒、郭浩文) 近期水貨客、奶粉缺乏等問題,令個人遊政策掀起爭議。正在出席兩會的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前特區保安局局長李少光(小圖)昨日表示,香港媽媽買不到奶粉,是供求問題,倘將之演變成排外心態是不必要的,希望限帶奶粉措施只是臨時措施,又指目前的水貨客以香港人為主,並將責任當作為「一簽多行」的問題而不歡迎內地人來港,是擺錯了焦點。
不過,李少光昨日在與傳媒茶敍時指出,限帶奶粉是一項很嚴厲措施,尤其香港一直標榜是一個自由城市,除非在必要情況下,不應實施:「內地需求奶粉量大,香港只要處理好供求問題,就可以作為買賣奶粉的集散地,何樂而不為﹖」他認為,目前,有170多個國家及地區的人士可持護照隨時出入香港,而在理論上,是否收緊內地旅客來港的「一簽多行」政策,和遏止水貨問題的關係不大,因目前被截獲的、攜帶超額奶粉離開香港的水貨客中,有7成是香港人,故不應將「一簽多行」視為水貨客問題的來源。
田北辰:港驗證內地銷售雙贏
代表田北辰亦認為,香港有六大產業,其中一個就是「品質保證和驗證」,在是次奶粉事件上,特區完全可以發揮「驗證」角色,建議香港應與中央政府聯手進口外國奶粉品牌,並由特區政府負責驗證奶粉品質,然後放在國家指定的銷售點銷售,「只要在這些地方賣,都是香港驗證過的」,既可解決奶粉緊張問題,國家又增加了稅收,「屆時大家都會開心」。
另外,全國政協委員、基本法研究中心主席胡漢清昨日再次指出,特區政府以「限帶令」規管奶粉出境,既欠缺法律依據亦充滿矛盾,強調香港奶粉倘出現短缺危機,當局應修改《儲備商品條例》,規定某種食品有充足的進出口儲糧,應付突然出現的短缺問題,「(特區)政府表明仍然擔心水貨活動導致奶粉短缺,以條例打擊水貨活動,意即恐懼永遠存在,而法例的修改屬於永久性,並不符合世貿協定條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