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沈祖堯昨出席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月講座,演講主題為「宗教、倫理與大學教育」。香港文匯報記者劉景熙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景熙)「你生命中總有4個球在不斷拋接:健康、家人、朋友、事業,只有最後1個是膠做的,跌落地會彈番起;但另外3個是玻璃球,稍一失手便會粉碎」。沙士英雄沈祖堯在疫前爆發之前,一直以事業為重,但疫潮之下,他親眼看著學生、朋友、同事一個個倒下;他連續3個月抗疫而無法回家,心情直跌谷底,直至收到家人電郵的一張「打氣全家福」,令他重新振作,凡此種種令他對生命的優次重新排序,故現任中大校長的他,亦希望致力在大學教育中提倡人文價值及關愛。
沈祖堯昨出席浸大宗教及哲學月講座,分享「宗教、倫理與大學教育」。他指以前把事業看得很重,也獲得過很大的滿足感,「出席一個國際學術會議,我是台上的講者,7,000個來自世界各地的醫生坐在台下,聽你講最新的腸治療技術,我心裡沾沾自喜,彷彿大地在我腳下」。
明白人生無常
不過,一場衝擊全港的沙士災難,徹底粉碎了沈祖堯昔日的價值觀,「我一個30歲的博士學生,明明上星期才一起打壁球,2天後他感染沙士,連聽電話、吃一口飯的力氣都沒有」。令他明白人生無常,工作及學業的「成就」,在病魔前根本不值一提。
在抗疫期間,沙士病人不讓他正面聽心肺,怕一咳就傳染他,對方的體貼,令沈祖堯尤其感動,「我會拍拍他們肩膀,叫他們別怕,轉過身來,他們很感激,因為我不怕他們不乾淨」。他指昔日自己只顧「醫病」,而行醫的重點其實是「醫人」。
成名反看透名利
沙士後,他被《時代周刊》譽為「亞洲英雄」,這時候他卻看透名利,反思自己可以為社會做點甚麼。他決定把更多時間投放在教育,提倡人文價值,希望培養到更多關心社會的年輕人。他寄語學生:「活得真誠正直,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拒絕謊言拒絕墮落,關心身邊的人,珍惜美好的事物,參與公共事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