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重慶大學虎溪校區圖書館
重慶大學是中國著名高等學府,至今已有84年歷史,早在民國時期就是中國最傑出的國立大學之一,馬寅初、李四光、何魯、馮簡、吳冠中等大批著名學者曾在此執教,學校亦享有「嘉陵與長江相匯而生重慶,人文與科學相濟而衍重大」的美譽。作為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重慶大學在深化高教改革方面也一馬當先,成為內地首個高校綜合改革試點。 ■香港文匯報記者 袁巧
深化改革 推動高教內涵式發展
2010年,重慶大學確立了「建設中國最好的大學之一」的目標,提出用五年時間打基礎,走內涵發展之路,並確立了學科佈局調整、學術隊伍建設、教育體系建設和大學制度建設四項基礎性任務。兩年來,重慶大學陸續進行了學科優化、人才引進、學部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系列工作,並為「重慶市大學聯盟」的建立和發展發揮了核心主導作用。目前,重慶大學正在由一所傳統的應用型工科大學轉化為一所活力四射的現代綜合型大學,為中國西部的未來發展夯實基礎、提供後備人才。
重慶大學作為高校綜合改革領頭羊,在管理體系、資源調配、人事管理、學術研究、教育模式等方面均取得新成效。2012年,重慶大學進入ESI排名前1%學科門類總數達3個,「211工程」三期建設的14個重點學科項目全部順利通過驗收;教師預聘制逐步實行,多途徑、多形式的用人機制初步確立;學校大力推進協同創新,先後成立了經濟可靠汽車協同創新中心、山地城鄉建設與新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和深空巡視探測協同創新中心;全年學校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到賬科研經費分別為8.13億元和5167萬元;學校現代大學制度體系建設有序推進,《重慶大學章程》核心要素正在實施;學部的運行機制在實踐中逐步深化,學術的責任鏈條得到明確。
改革大學制度 創新人才引進機制
重慶大學校長林建華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大學的核心使命是培養人才,「最好的大學」應該為學生提供最好的教育,培養能夠適應和駕馭未來的人,而現行的大學評價體系仍過於追求數量和急功近利,教學模式和內容也比較僵化,原有的大學制度與教學願景不符,推進改革勢在必行。
他提到,大學教育的改革應該充滿創新和創業的精神,除傳授知識外,還應該通過強化實踐提升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要將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統籌考慮,著力構建以實踐型的創新能力培養為特色和核心競爭力的教育體系。在人才培養方面,也不是簡單的迎合學生、社會的需求,學校要更多的考慮未來。林建華認為,知識決定一個人的第一份工作,而能力和素養則決定你能夠走多遠、能取得多大的成就。
為提高重慶大學的學術隊伍和教師隊伍,重慶大學還設立了「青年百人計劃」, 按照國際上通行的慣例實行預聘制,提供具有競爭力的科研啟動經費和生活條件,引進優秀的青年學者,目前已有30多位曾有過海外研修或工作經歷、年均30歲左右、有潛力成為未來的學術帶頭人的青年學者加入了重慶大學這個大家庭。
林建華表示,從生活、交通和信息等基礎條件看,重慶與東部城市沒有大的差別,只要學校能敞開胸懷,為優秀學者提供良好的學術發展空間和條件,西部學校也能吸引到優秀人才。
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朱峰是被重慶大學引進的青年人才之一,他主攻抗癌藥物、抗抑鬱藥物和癌症致病機制分析,有自己獨立的實驗室,雖然實驗室設備不如國外齊全,但都是最先進的。朱峰表示,重慶大學學術氛圍濃厚,還提供200萬元科研啟動經費,讓他更有信心和條件專心搞科研。
建立大學聯盟 促教育資源互補
重慶作為西部唯一的直轄市,教育資源相對豐富,市級以上重點大學就有9所。這些重點高校各有學科優勢,為實現教育資源互補與共享,重慶大學率先提出「大學聯盟」的構想,試圖通過建立合作機制實現共贏與整體提升。2011年6月,由重慶大學、西南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西南政法大學、重慶醫科大學、四川外語學院6所大學組成的「重慶市大學聯盟」正式成立。在大學聯盟的章程中,明確規定聯盟高校間「學分互認、學生互換、教師互聘、資源共享、高端人才共引共享」,大學聯盟實行1年多來,已取得不少實效。
重慶大學是重慶市唯一的「985工程」高校,作為綜合性大學,重慶大學的工科仍強於文、理學科。聯盟建立後,與重慶大學聯盟的高校可共享重慶大學土建、化學、機械等優勢學科資源,重慶大學也能在教育、生物等學科得到拓展。2012年7月,重慶大學和第三軍醫大學合作共建了實體的生物醫學工程聯合學院,融合兩校的生物醫學工程,借力西南醫院、新橋醫院、大坪醫院這三所內地著名三級甲等醫院的臨床優勢資源,實現了強強結合,互惠互利,整體提升,成為大學聯盟成立以來較有示範性的成果,亦為高等教育相對薄弱的西部欠發達地區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提供了一種可參考的模式。
推行學部制 優化大學管理
大學「去行政化」曾一度被當作高教改革熱點受到各界關注,但大學作為獨立的非營利學術機構,「去行政化」不應僅僅是「去行政級別」,關鍵在於學校的氛圍和管理架構能否鼓勵創新,為學術和社會服務。
2011年,重慶大學以建設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推進大學內部治理結構改革」和「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為契機,進行學部制改革,形成了「文理、工程、建築、信息」四個學部,原先的26個二級學院劃入學部,單列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和法學院。這個看似增加管理層級的舉措,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減少了學校管理的行政化傾向。
在學校-學部-學院管理構架下,學院是實體機構,負責教師管理和教學、科研的運行。學部相當於學校的派出機構,負責所屬學院的管理和協調。同時,學校賦予學部一定的人、財、物調配權力,使得學院很多需求在學部層面就可以解決,不必再面對眾多的職能部門,同時也會改變大家都在干預院系、但沒有任何個人和機構擔責的狀況。
在新的管理體系中,學部要設立相應的委員會,如學術委員會、院長會議、國際顧問委員會等,重大學術問題要經委員會討論決定,此時,學部又是一個學術色彩非常濃厚的管理機構,在教師的晉陞、學科佈局調整、學術標準確立、人才引進、跨學科研究平台的搭建、院系之間的學術合作等方面,學部與院系密切配合,也能提升學校的學術管理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