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周允基示範「火旋風」實驗,預計研究成果將能加強滅火的科研性。 香港文匯報記者龐嘉儀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龐嘉儀)2011年底的花園街大火近日開展死因研訊,再次引發公眾對消防安全的反思。香港人煙稠密,摩天大廈林立,一旦發生火警,後果堪虞。理工大學屋宇設備工程學系系主任、剛當選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的周允基指,很多地方都存有消防隱患,如商場中擺放的巨型塑膠聖誕樹、開放式廚房、甚至電梯槽可能出現的「火旋風」效應等,都值得關注。目前學界對「火旋風」研究雖屬初級階段,但相信長遠有助加強科學於滅火時扮演角色。
「火旋風」以龍捲風形狀發展,火種會向上急升,比一般火勢蔓延速度快3倍至4倍,且熱釋放率高,易燃性強,一旦出現可引致災難性後果。科學家於100年前美國一場森林大火首次發現此現象,而1996年香港嘉利大廈5級火中,於電梯槽亦有出現過類似現象,值得關注。
缺場地 須內地做大型實驗
周允基表示,目前學界對「火旋風」研究只屬初階,由於香港欠合適場地,大型實驗只能在內地進行。他3年前已開始相關研究項目,共獲研資局120萬元資助,預計兩年後有成果,料未來在撲滅電梯槽或梯間火勢時,科研性會大大增強提高效率。
他又指,發達地區的摩天大廈,由於高層風勢強勁,風助火勢的情形下,容易形成「風火效應」令災情惡化,但現時學界對其機理認識不深,因此有研究必要,「加上摩天大廈層數多,人群疏散需時,如馬來西亞的雙子塔甚至需要2小時,目前香港超高層建築林立,更要留意」。對於家居消防隱患,他指,現時高層細單位的開放式廚房設計,缺乏防煙阻隔,建議應安裝噴淋系統;而火災危險性高的劏房單位,除了加強消防設備,最重要是改善安全管理,「盡量向零意外出發,防患於未然」。
周允基主導理大消防工程研究中心多項研究項目,包括大型中庭、超高層建築、深層地鐵月台、長隧道和綠色建築的火災安全研究;目前該校也與哈爾濱、成都等地院校有合作關係,又於合肥與中國科技大學共同建立了「大空間建築火災安全和技術研究中心」,「 內地一二線城市發展迅速,有地方和資金,令書本上的知識有機會實踐,水立方、鳥巢的防火設計,我們都有幸參與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