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龍鼓灘填海可建住宅約萬伙。
——助增土地儲備 長遠有利樓市平穩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黃嘉銘)發展局昨表示,填海所得之土地最快可於2019年推出,可用作安置市區重建受影響居民,或用作土地儲備。5個選址中,預料只有龍鼓灘及馬料水可興建住宅,粗略估計起碼可供應13,000伙。有測量師認為,填海計劃對於樓市發展長遠而言是好事,政治阻力較少,有助政府建立土地儲備,扭轉目前無地可供的被動局面,成為平穩樓市的一個基礎。然而填海造地畢竟屬遠水,對現時樓市影響不大。
5個填海造地選址中,龍鼓灘面積最大,發展局認為,該片填海土地雖臨近發電廠,但仍適合建造住宅,可填海200公頃至300公頃,以200公頃作標準,用慣常的3倍至4倍的地積比率計算,假設每個單位建築面積約700方呎,可建單位大約為8,600伙至11,400伙。至於馬料水,預料可填30公頃至60公頃土地,又假設每個單位建築面積約700方呎,以30公頃作標準,用土地慣常的3倍至4倍的地積比率計算,可建單位大約為1,300伙至1,700伙。但發展局指,對於填海地興建公屋、居屋或私樓,則未有定案。
政治阻力較收地建屋小
發展局表示,填海涉及的成本,會低過市區收地重建,因為收樓涉及龐大搬遷賠償。資深產業測量師彭兆基指,政府的說法不無道理,並指出在土地供應問題上,已嘗試多方面解決問題。是次提出以填海造地,相對於收地建屋,所遇上的政治阻力會較少。他以菜園村一事為例,政府為盡快收地趕及予該區基建工程上馬,不惜大幅增加賠償,而且令人覺得政府在遇上強烈反應時,沒法控制問題,困難極大。故此,彭兆基認為,填海時所遇上的阻力會較小,是一條解決房屋問題的重要出路。
仲量聯行香港董事總經理曾煥平表示,土地供應一直是政府主導,一點也不被動,土地賣不賣出來的權力永遠握在自己手中,是次填海造地對樓市長遠而言一定是好事,可令自己土地儲備增多。但他慨嘆政府為何一方面建立土地儲備,但同時又不斷出招打壓樓市,嚇退發展商,是自相矛盾的表現。曾煥平認為,現時政府的連番出招已明顯推倒樓市,令一二手市場都處於冰河時期,發展商有可能不太敢於買地,到頭來有可能「有地無人要,除非政府自己起樓」。此外,曾煥平指,填海造地始終太長遠,對現時樓市的影響力不大。
測量師學會房屋政策小組主席潘永祥認為,龍鼓灘可供應的住宅單位,相當於2年至3年的公私營住宅供應,可解決房屋供應短缺問題,又認為從技術角度來分析,填海較開發新界土地花更長時間,不過開發新界面對收地困難,遇上不同持份者阻力,可能最終填海較開發新界能更快供應土地。
對發展商捐地持開放態度
此外,對於近日有傳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與恒地主席李兆基(四叔)就捐地事宜已初步達成共識,發展局正與恒地跟進具體捐地細節。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昨回應指,對於任何有效增加土地的建議都會持開放態度,但要考慮周邊配套及以公眾利益作為依歸。
同時,問及去年中曾流標的港鐵大圍站項目可否趕及本財年完結前重新招標,陳茂波表示,現時地政總署就補地價問題與港鐵方面進行商討,局方會密切留意事情發展進度,但未有正面回應可否於本月底重新招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