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港大公共衛生學院院長林大慶(中)警告,本港第二及第三最常見癌症、大腸癌及乳癌的發病率上升,是因港人嗜酒所致。香港文匯報記者劉雅艷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雅艷)「應酬、聚會,不飲酒等於不合群」的說法,令不少人「被動」飲酒,導致本港酗酒有年輕化趨勢。東華三院「遠酒高飛」計劃輔導個案的平均年齡,在8年間由55歲急跌至37歲;30歲以下酗酒人士由2005年5%飆升至去年近30%,更有個案是7歲開始飲酒。有學者指,酒精被世衛列為第一類致癌物質,本港大腸癌及乳癌的發病率上升,亦是因港人嗜酒所致。
東華三院「遠酒高飛」計劃昨日公布,由2005年運作至今,共為逾530名酗酒人士提供戒酒輔導,當中73%為男性。計劃註冊社工梁洪偉表示,計劃初期受助人平均55歲,但近年有年輕化的趨勢,去年平均求助年齡為37歲。更甚的是,30歲以下的酗酒人士由2005年的5%飆升至去年的近30%,酒齡平均長達9年,更有個案是由7歲開始飲酒。
18歲至24歲暴飲率最高
根據衛生署2012年行為風險因素調查顯示,有20%人報稱曾1個月內最少暴飲1次(一次過飲最少5杯/罐酒精飲品),而18歲至24歲組別的暴飲率最高,達10%。梁洪偉續指,大部分人均是在被動情況下初次嚐酒,「飲宴時,有些成人認為小童『咪一咪』酒無傷大雅,這已令下一代對飲酒的警覺性降低」。
酗酒亦為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計劃中逾一半的求助者已出現肝功能及消化系統衰退等問題;逾一半人士出現抑鬱症、焦慮症等精神問題;另亦有逾30%人士因酗酒而衍生家庭暴力等人際關係問題。
學者批搞美酒節倡飲酒文化
衛生防護中心監測及流行病學處主任程卓端坦言,政府自2008年決定葡萄酒及啤酒「零酒稅」後,令本港在國際間交流、推動公共衛生健康時十分尷尬。而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林大慶更稱,曾受外國學者質疑本港抗酒立場矛盾,「衛生署鼓勵市民戒酒的同時,其他政府部門卻大搞美酒節,直接及間接地鼓吹飲酒文化,完全抵銷了衛生署的努力」,二人均促請港府盡快檢討酒稅的政策,以減少本港飲酒人口。
日攝20克酒精 乳癌風險高60%
酒精被世衛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第一類致癌物質,其致癌效應更高於孔雀石綠、蘇丹紅及三聚氰胺。林大慶警告,本港第二及第三最常見癌症、大腸癌及乳癌的發病率上升,亦是因港人嗜酒所致,「每日攝取15克酒精的,患大腸癌的風險則高出27%;而每日攝取20克酒精,更可令患乳癌風險增加60%」。
對於個別研究指飲少量紅酒可預防心臟病,林大慶則批評這些研究的科學根基軟弱,質疑「何解要飲致癌物質來『保護』心臟」,又呼籲市民盡量少飲,甚至滴酒不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