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高鈺
教協出版教材將「佔領中環」行動神聖化、內容偏頗,似宣傳品多於教學資源,明顯有著鼓動學生參與「佔中」的意圖。事實上,教協近年多項舉動都有政治化及激進化的傾向,已引起不少市民批評其「教壞細路」,即使是較為厚道的教育界人士,也質疑教協「不務正業」,忽略本身應該關注的教育專業。心水清的人或有留意,在過去一年的重要教育議題中,包括國民教育風波、中學減派、跨境學童、15年免費教育等,教協的影響力正顯著下降,「最大教師工會」聲勢大不如前,故轉趨激進吸引輿論,很可能只是該會當下的「策略性需要」。
擁有9萬名會員,屬全港最大教師工會的教協,過往一直是教育界重要持份者之一,其於不同教育議題的立場,雖然不時被質疑「重教師利益多於一切」,但因經常牽頭作相關討論,影響力毋庸置疑。然而,隨著該會內部改朝換代,加上社會變遷,內外夾攻下其「領導地位」正遭動搖,只能透過轉走激進路線,搶佔輿論「高地」及爭取容易變得「熱血」的年輕人支持,試圖重奪地位。
國教被動 減派淪「局外人」
去年的國教風波正是當中重要的分水嶺。教協雖然一直有參與其中煽動師生家長的恐懼情緒,但所有人都明白,反國教的學生及家長組織,才是事件的主導方,教協只能擔當「吶喊助威」的閒角。在國教風波高峰期,教協中的激進派曾一度「出招」,揚言將發動罷課,希望搶回主動,但最終卻遭各界狠批,罷課不成反大大破壞其形象,弄個焦頭爛額。
一子錯,滿盤皆落索。在隨後的教育議題上,背離專業的教協影響力也漸漸消失。因應升中人口減少,去年11月學界聚焦於商議中學減派,18區中學校長會聯成一線爭取「321」方案,希望分3年中一每班減至30人,並與教育局作談判,最終成功達成「211」共識;此時教協卻一直聲言要中學減至25人的小班,但其意見根本沒有迴響,慘成「局外人」。就跨境童大增令北區小學逼爆的問題上,也是由北區校長及地區人士主力與當局商討,教協只能間中發表聊勝於無的回應。
在免費幼稚園教育上,則有由29個幼教團體組成的「爭取15年免費教育大聯盟」主導,得到業界較廣泛的共識,教協的角色只有1/29,當時表現尚可,更積極借出場地組織聯盟表達意見,然而,那與該會昔日帶領業界與政府討論的「盛世」比較,卻是很大的倒退。
激進爭曝光 超市民底線
當教育正「業績」倒退之際,改以較激進的姿態於政治議題上爭取曝光,似乎已成了教協目前的定位。不過,教協卻未有汲取上次國教的教訓,反而推出偏頗的「佔中」教材,背棄老師應以多元角度引導學生探究爭議題材的專業,明顯超過一般市民能接受的底線,對學生、年輕一代的負面影響也叫人憂慮。
教協去年底曾主導推出《民間公民教育指引》(理念篇),當中宣稱處理公民教育題材時要「避免灌輸」,著重「批判思考」,不過「佔中」教材已違反有關原則。而更令人感擔心的是,《指引》(理念篇)中開宗明義稱「以政治教育為核心」,又強調「情的培育」,如將該《指引》與是次教材一併檢視,情況實在更為危險。當教協讓老師在課堂教授政治,又要以情去培育學生,再透過一面唱好、沒提後果的「教材」鼓動學生參與違法行動,作爭議性政治表態,學生仍能保持理智持平嗎?當下一代被置於如此險境,家長、恪守專業的教師、一般社會人士能不嚴肅回應、予以批評嗎?這些都值得大家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