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淑賢
復活節假期過去,香港國際電影節也隨之結束。電影節已三十七屆,我們由大學時蹺課去大會堂看冷門的伊朗電影,到後來好多年沒有光顧,至近年又重新入場,中間也經歷了好些人生階段。有一段時間不看,一是工作太忙沒心情,二是因為電影節的小冊子實在太過生花妙筆,入場後貨不對辦,頗有給「搵笨」的感覺。現在學聰明了,不再相信小冊子的推介,想看甚麼看甚麼,更開心。
今年電影節最高興是看了木下惠介四套作品,香港未公映過,分別是一九四四年的《歡呼之町》、一九五零年的《婚約指環》、一九五六年的《黃昏的雲》和一九六三年的《死鬥的傳說》。木下惠介,港人應很熟悉,因為無綫早期配音日劇《二人世界》和《佳偶天成》就是他的電視作品,也是我們的集體回憶。
今次四顆遺珠,《婚約指環》和《黃昏的雲》最好看。《婚約指環》有田中絹代和三船敏郎,陣容已十分吸引,故事講婚姻的堅貞。有夫之婦田中絹代和年青醫生三船敏郎,幾經辛苦擺脫了婚外情的誘惑,最後二人都能和田中絹代的丈夫坦然相對,有個合乎世俗道德的團圓結局。故事說得很鮮活自如,但不知為何不斷大特寫女主角手上的戒指,想是要點題吧,但以木下的功力,應有更好的方法。
至於《黃昏的雲》,我覺得是四套中最圓熟的。導演時年四十四,對人生夢碎是最有感受的年紀吧。故事講個少年人天天從窗口看海,希望有天可以航海,但患病的爸爸偏是經營刻板的魚販生意,美麗的大家姐又「唔生性」,只想嫁個有錢人,不事生產,魚檔和養家重擔全落在少年人身上,航海的理想是愈來愈遠。爸爸死後,家裡更拮据得要送一個妹妹給舅舅暫養,有點像一九六零年港產粵語片《可憐天下父母心》的情節,但情懷則大不相同。
木下惠介有種本領,把男女獨處的交談,推進得很有味道,在華語片卻很少見。日後再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