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 侶倫刊於上海《北新》的作品。 作者提供圖片
黃仲鳴
近閱一些香港文學史著作,對一九二○年代一些年輕的香港作者,遠眺上海的史實鮮有提及。當年的滬上,歐風美雨,洋場情調,與香港殖民地新一代氣味相投,那股吸引力,自是難以抗拒。盧瑋鑾說:
「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那群愛好文學的年輕人在摸索中,才開始接觸到上海大都市浪漫式的都市文化,如看到上海的雜誌等。謝晨光先生便覺得,他雖然自己在香港辦刊物,但總要向上海的雜誌投稿才可以表示自己的身份,才覺得威風。」
謝晨光是先行者,且看他滬上投稿的成績單:
一、〈白藤洋食店〉,小說,《幻洲》第一卷第十一期,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
二、〈談談陶晶孫和李金髮〉,評論,《幻洲》第一卷第十一期,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
三、〈劇場裡〉,小說,《幻洲》第一卷第十二期,一九二七年九月
四、〈最後的一幕〉,散文,《幻洲》第一卷第十二期,一九二七年九月
五、〈跳舞〉,小說,《現代小說》第一卷第四期,一九二八年四月一日
六、〈心聲〉,小說,《一般》第五卷第三期,一九二八年七月五日
七、 〈勝利者的悲哀〉,小說,《現代小說》第二卷第二期,一九二九年三月一日
八、 〈 鄉間所做的夢〉,小說,《現代文學評論》第二卷第三期第三卷第一期合刊,一九三一年十月二十日
一九二七年,《伴侶》仍未出版,謝晨光便「先知先覺」,成績斐然。也許在謝晨光的「感召」和「威風」影響下,張稚廬以張稚子的筆名,在《小說月報》(一九三一年一月第二十二卷第一號)發表了短篇小說《騷動》。而侶倫也於一九二九年進軍上海。當年滬上的《北新》半月刊,推出「新進作家特號」徵稿,侶倫寫了篇《伏爾加船夫》短篇小說應徵,竟然入選,刊於該雜誌一九二九年十一月一日第三卷第二十、二十一號合刊。評價不錯。
侶倫再接再厲,寫了《一條褲帶》的短篇小說,刊於一九三○年四月一日《北新》第四卷第七號。《北新》是上海名刊,得魯迅大力支持,發表了不少重要文章。作者群包括胡適、周作人、郁達夫、林語堂等。侶倫雖是「新進」,卻屬港人,可謂為港爭了光。
此後,李心若、陳江帆、鷗外鷗、林英強等香港新詩人,也將作品投往上海的《現代》雜誌。成績不俗。
謝晨光是「遠眺上海第一人」,至於在滬出書的則有張稚子的《床頭幽事》(光華書局,一九二九年九月),依所見的版本,卻是上海大光書局一九三五年十月的第四版,由此可見,《床頭幽事》的銷數確不錯。謝晨光的短篇小說結集,也於一九二九年九月由上海現代書局印行,取其中一篇小說《勝利的悲哀》作書名。但張稚子、謝晨光決非是上海出書的先行者,在一九二四年,黃言情的滑稽小說《老婆奴》已由上海新小說共進社出版。
上海與香港文人,那年代關係確密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