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內地人口增長速度太快,城市膨脹導致「百病叢生」。資料圖片
——現代中國+能源科技與環境+全球化
近日中央政府首次提出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要合理控制規模。有輿論說,城市蓬勃發展應是好事,為何國家要提出控制城市規模?是否因為城市「生病」了?這種「城市病」是否內地獨有?本文將作詳細探討。 ■陳振寧、戴子熙 亞太國際關係學會
作者簡介 戴子熙:《環球時報》、《環球人物》、《鳳凰周刊》等內地媒體撰稿人。另定期為香港《成報》、《新報》、《香港商報》撰寫時政評論文章。亞太國際關係學會成員。
陳振寧: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員。亞太國際關係學會成員。定期於香港《成報》、《香港商報》發表評論文章。曾參與《通識詞典3》的撰寫工作。電郵:jambon777@yahoo.com.hk
新聞背景:超級城人口增長快 超預期
根據中國科學院《2012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內地城市化率(即城鎮人口佔總人口比率)高達51.3%,若按現時速度發展,2050年城市化率將達72.9%,貼近歐美水平。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全國100萬人口以上城市已由1949年建國時的10個,飆升至2008年的122個。
薪酬高生活佳 民眾湧進
由於城市發展機會較多,薪酬較高,生活質素較佳,不少民眾湧往已發展地區,形成「北上廣」(北京、上海和廣州)的超級城市群。以北京為例,根據《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年)》,該市總人口規模要控制在1,800萬;但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北京常住人口達到1,961萬,這意味規劃所訂下的目標未到2020年已被打破。事實上,規劃目標不斷被打破的歷史正重演,如1993年通過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方案(1991-2010年)》要求,2010年北京常住人口應控制在1,250萬,但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北京常住人口已達1,382萬。可見城市發展速度遠超預期。
地方官吸投資爭政績
城市迅速發展也與官員積極推動有關。官員在地方工作只有數年時間,政績是仕途能否再上一層樓的重要依據。他們為吸引更多投資、全國目光等,把城市定位為區域以至國際中心,因而需要更多勞動力以配合發展。在民眾湧入、城市發展需求等因素下,城市數量不斷增加,規模日漸擴大,因此中央首次要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要合理地控制規模,以免規模無限擴大。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指出,目前官方未對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訂下標準;一般輿論認為,人口500萬以上是大城市,1,000萬以上是特大城市。(基礎級)
人多為患 大城壓爆
城市的迅速發展有助拉動周邊區域的發展,提升居民的生活素質,但也帶來一連串問題,包括城市需要更多土地發展,結果可能侵佔僅存農地;城市發展需要更多資金投入,結果地方政府大量舉債;部分農民在城市工作,每逢節日往來城鄉,結果對鐵路系統構成沉重壓力等。簡單而言,這些問題可被歸納為「城市病」,其他例子還有污染、洪澇等。
京滬穗打的難 司機不愁生意
不少民眾從內陸、中小城市流向沿海、大城市,北京、上海、廣州等承受沉重人口壓力,這令不少公共設施和服務未能跟上人口膨脹的步伐。舉例而言,計程車是公共交通的重要一環,其營運若充足、可靠、高效、舒適,應有助減少民眾使用私家車的意慾;但在內地多個城市的計程車數量未能跟上需求。根據《公共服務藍皮書:中國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力評價(2011-2012)》,「打的難」已成為市民日常普遍遇到的問題。據調查,53.8%人打車需要10分鐘以上。計程車司機不愁無生意,結果拒載時有發生。
塞車苦等 經濟損失
根據中國社科院的《中國汽車社會發展報告2012-2013》,預計2013年第一季內地私人汽車擁有量將過億。據估計,每百戶家庭的汽車擁有量由2012年的20輛,將升至10年後的60輛。私家車大增不但造成環境污染問題,還可能構成更嚴重的塞車問題。根據2011年發布的「全球交通痛苦指數」城市排名,墨西哥城的痛苦指數最高,其次為深圳、北京。塞車除對民眾日常生活構成不便外,還會造成經濟損失,減少創富時間。
水源緊張 垃圾更多
過往內地高資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發展模式令生態環境受到不少破壞。廢水未經處理便被排出,不少河流、湖泊等都受污染,影響食水供應。城市人口增多,生產更多固體廢物。無論垃圾焚化或堆填,都會構成一定污染。
另外,大量農民遷入城市,增加對資源的需求,如水電、建築材料、家電用品、私家車等。以北京為例,根據聯合國小康社會水資源量年均300立方米/人的標準,預計該市於2020年可供水資源量為54.2億立方米,因此屆時應只可承載1,800萬人口。但如上文所述,北京人口已達1,961萬,水資源是否足夠北京可持續發展成為一大疑問。
湖泊變高廈 洪澇常來襲
內地多個城市的防洪排澇工程未能跟上發展步伐,發展往往破壞已有天然去水系統。以有「百湖之市」的武漢為例,由新中國成立至今,城區湖泊數目已由100多個減至38個,可承載雨水的湖泊變成高樓大廈,所以武漢每逢大雨水浸便不足為奇。(進階級)
打造副中心 增發展空間
針對一連串城市病,政府應對城市發展作出更佳評估,做好長遠規劃。若城市未能容納更多人口,應銳意打造城市副中心(Sub-center of City)。以北京為例,可仿效其他國際城市如倫敦、東京等,把附近的通州打造成城市副中心。該中心不但有助紓緩北京的城市病,還可提供更多發展空間。
持份者眾 必須充分諮詢
另外,內地城市的發展決策大多由上至下。當城市發展至一定規模,城市病可能變得更複雜,因為持份者更多,決策需要更多市民參與。以減少固體廢物為例,其中一個可行做法是垃圾徵費;但此舉涉及全民利益,必須有充分諮詢,否則貿然推行,勢必引起副作用,如部分市民為減少支出,自行把固體廢物棄置在公共垃圾筒或垃圾收集站,亂象橫生。處理這些問題需要通過諮詢、宣傳等方法,凝聚更大共識,才能有效推行。只要多一名市民主動協助應對城市病,問題可更易得到紓緩。舉例而言,在水資源問題上,政府應教育市民珍惜食水,以減少有關需求;在能源問題上,政府應教育市民盡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以及避免使用高能源消耗的車輛;在洪澇問題上,政府應教育市民不要亂拋垃圾,以免阻礙排水口運作等。(摘星級)
小知識:霧霾擾英倫半世紀
多個國際城市在發展過程中都遇到不少問題。如英國首都倫敦,在百多年發展歷史遇上人口急速膨脹、公共設施和服務不足、道路嚴重堵塞、環境污染等問題。當中1952年的「倫敦大煙霧」(The Great Smog of 1952)最為人熟悉,不僅交通大癱瘓,更導致至少4,000人死亡,10萬人出現健康問題。
面對嚴重的城市病,英國政府在10多年間推出多項措施,包括於1956年推出《清潔空氣法》,規定禁止排放黑煙等。經過多年努力,倫敦的城市病得到一定程度的紓緩。
但須指出,部分城市病如空氣污染仍困擾著倫敦。2011年4月,倫敦的空氣污染程度是8年最高,來自汽車廢氣的顆粒物PM10濃度比歐盟標準超出36倍。
|展|望|
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相信遷入城市居住以獲得更好生活,是不少民眾的夢想。但城市化不能走得太快,當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如城市病必須盡快處理,否則民眾的生活素質會大打折扣。許多國際城市在發展過程中遇上城市病,只是內地發展迅速,城市病比較集中地爆發出來。在治理城市病上,內地各界必須做好規劃和諮詢,平衡利益,吸收外地經驗,並對市民進行更多教育宣傳,以打造更佳的城市生活素質。
想一想:
1. 根據上文,指出內地城市患上哪3種城市病。
2. 你認為內地城市為何會患上城市病?試舉例加以說明。
3. 城市病在多大程度上對城市發展造成影響?試舉例加以討論。
4. 針對題1所述的城市病,你認為內地政府可推出甚麼對策?試舉例加以討論。
5. 你在多大程度上認同「城市病是城市發展的必然現象」這個說法?解釋你的答案。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延伸閱讀:
1.《應對城市病的國際經驗與啟示》,新華網,2012-07-09,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theory/2012-07/09/c_123390350.htm
2.《六大「城市病」挑戰中國「十二五」城市發展》,財經網,2010-10-29,http://www.caijing.com.cn/2010-10-29/110555447.html
3.《城市化?城市病?》,中國城市發展網,http://www.chinacity.org.cn/template/csb.html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