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產的生活表面看似風光,但實際卻面對很多困難。資料圖片
階層困局
上月27日,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發表新年度《財政預算案》時,自稱是中產人士。連日來,曾俊華的「中產論」引發社會各界對中產階層定義的廣泛熱議。實際上,內地社會近年也對中產階層這個話題議論紛紛。隨著國家不斷改革開放,內地的中產階層正不斷擴大,但同時也面臨許多困境。下文將作探討。 ■陳振寧、戴子熙 亞太國際關係學會
作者簡介 戴子熙:《環球時報》、《環球人物》、《鳳凰周刊》等內地媒體撰稿人。另定期為香港《成報》、《新報》、《香港商報》撰寫時政評論文章。亞太國際關係學會成員。
陳振寧: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員。亞太國際關係學會成員。定期於香港《成報》、《香港商報》發表評論文章。曾參與《通識詞典3》的撰寫工作。 電郵:jambon777@yahoo.com.hk
概念鏈接
誰是中產?
中產階層的定義為何?誰是中產階層?在中外學術界存在不同甚至互相衝突的意見。
大致而言,人們通常用四大標準來界定中產階層(Middle Class):
•職業:從事專業或管理工作的人;
•收入:擁有較高且穩定的收入;
•教育:受過高等教育;
•消費及生活模式:能承受較高消費並過舒適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存在上述標準,但到底哪一種最具決定性,以及這個標準的界線在哪裡,學術界至今仍未達成共識。(基礎級)
小知識
M型社會
數年前,日本管理學家師大前研一在《M型社會─中產階級消失的危機與商機》一書中,提出「M型社會」(M-shaped Society)的概念。書中描述日本社會由原來以中產為社會主流,轉變為富裕與貧窮兩個極端,中產逐漸消失。這個概念在本世紀初被用作形容台灣與香港等地的社會現況。
M型社會在全球化趨勢下,富者的財富快速攀升;另一方面,資源重新分配,中產因失去競爭力而下沉到中下階層。整個社會的財富分配跟「M」的字型一樣,分成三塊,左邊的窮人變多,右邊的富人也變多,但中間這塊忽然陷下去,甚至最終消失。
橄欖型社會
社會普遍相信,中產承擔許多社會責任和經濟責任。在經濟上,中產被視為促進消費和內需的重要群體。在政治上,他們被視為社會穩定的基礎。
在現代社會學上,有一個「橄欖型社會」(Olive-shaped Society)的概念,意指社會結構如同橄欖─「兩頭小,中間大」,即極富者和極貧者為數很少,中間階層(中產)卻相當龐大。中間階層的壯大,令對立的貧富兩極成為一個連續性排列,每個社會成員都能看到拾級而上的希望,有助紓緩貧富差距醞釀的對立情緒,以及由此衍生的一系列社會問題。
荷包有出無入 夾心階層
內地中產普遍面對眾多困境:
收入增長慢 生活成本高:內地中產的收入增長緩慢,就業、醫療、教育及住房的壓力巨大,又因不斷攀升的物價令部分人感到經濟拮据。雖然他們擁有住房,但房貸高;有人雖然購買私家車,但儲蓄被掏空,加上下一代的養育費愈加昂貴,高昂的生活成本令他們在理論上屬中產階層,但實情是正逐漸被邊緣化,成為社會的邊緣群體,徘徊在中產下層和貧困階層之間,成為邊緣中產。
比上不足 焦慮地位:對部分內地中產而言,雖然生活的基本需求被滿足,但對比那些因行業優勢和社會關係擁有資源優勢而成為富豪的群體,他們相對「貧困」,面對身份和地位的焦慮。
抗禦力弱 易向下沉:中產較易向社會下層流動。由於教育、醫療、住房等支出的較快增長和社會保障相對不健全,中產的抗禦風險能力較弱。一個中產家庭可能會因一場大病或失去工作等意外原因而跌入社會底層,缺乏安全感。(摘星級)
實際人數 中外估算差距大
自上世紀7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內地的中產群體開始逐步增長。隨著連續多年的高速經濟增長,以及城市化的迅速推進,預計中產的未來增長勢頭仍繼續。
根據國家統計局於2005年公布的資料,城市中等收入群體家庭(以家庭平均人口3人計算的標準)的定義是年收入6萬元人民幣至50萬元人民幣的家庭。中國社會科學院在2010年的研究報告估計,內地中產佔全國人口的23%,即約3億。亞洲開發銀行發布的《亞洲和太平洋地區2010年關鍵指標》報告,甚至推算內地的中產人數為8.17億,但這數字在內地引起不少質疑。
雖然中外對內地中產人數的實質多少眾說紛紜,沒有共識,但對其特點則無重大異議,並大致分為五大類:
.規模偏小:一般而言,只有當中產佔社會總人口的四成左右,才形成橄欖型社會的雛型。在美國,中產人數佔總人口的九成。經過30多年的經濟發展,內地中產逐漸崛起,但目前的規模仍較小,為總人口約兩成。換言之,內地目前還是屬於少數富人居於塔尖,中等收入階層其次,低收入階層佔絕大多數的金字塔型社會結構(Pyramid-shaped Social Structure),遠未形成橄欖型社會結構。
.行業構成面狹窄:內地中產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行業:1.一些壟斷性較強,在資源、政策等方面具特殊條件的大型工業企業;2.房地產或金融部門,尤其某些非銀行的金融機構,如信託投資公司、證券公司等;3.外資企業的中方僱員,主要是高級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4.部分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主;5.帶有自由職業性質的從業人員,如歌星、影星等。
.東多西少:內地經濟發展不平衡,這種格局導致不同地區的中產分布相差懸殊。大致而言,中產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和經濟發達的一線大城市,西部城市規模較小。
.自我認同感低:調查顯示,中產佔總人口55%的瑞典,其自我認同感率高達80%。相比之下,有內地學者調查指,在中產還未成為社會主流時,內地中產的自我認同感普遍較低,僅為46.8%,遠低於已發展國家。
.品格培育不足:改革開放以後,新生的中產大多數是從貧窮的工人、農民或知識分子家庭中脫穎而出,沒有「中產階層父母」對他們進行社教化(Socialization)。儘管他們已具現代中產階層的某些基礎條件,但與符合綜合標準的現代中產階層要求相比,還有一定距離。同時,西方中產文化的某些方面對內地部分中產成員產生過度的影響,他們崇尚品牌,追尋時尚,喜愛炫耀,欠缺內在人格素養的培育。(進階級)
想一想
1. 根據上文,解釋「金字塔型社會結構」的定義。
2. 內地社會符合「金字塔型社會結構」的定義嗎?為甚麼?
3. 參考上文,指出3個內地中產正面對的問題,並舉例加以說明。
4. 針對上題所述問題,中央政府應推出甚麼對策?試舉例加以討論。
5. 你在多大程度上認同「中產向基層下沉會對社會經濟穩定造成巨大衝擊」這個說法?解釋你的答案。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延伸閱讀
1. 《亞行低標準估算 中國中產已超8億人》,香港《文匯報》,2010-08-30
http://paper.wenweipo.com/2010/08/30/CH1008300018.htm
2. 《內地中產漸圓「中國夢」》,香港《文匯報》,2008-10-02
http://paper.wenweipo.com/2008/10/02/CH0810020011.htm
3. 《中國內地中產消費特徵》,香港貿發局
http://info.hktdc.com/cm/greetings2010/report_giveaway/Middle%20Class%20Consumer%20in%20China_tc.pdf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