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戴志堅稱,港交所改革期權市場,希望加強與場外期權的競爭力。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璇、周紹基)港交所(0388)強攻期權業務,明搶輪商生意,由今日(5月2日)起大減期權交易費八成,並加強莊家服務,冀吸引本地散戶之餘,亦吸引內地投資者。券商對此磨拳擦掌,準備大展拳腳。佔期權散戶市場頗高份額的耀才證券預期,港股期權交投量有望增加兩成,但有市場人士則認為,本港散戶對期權興趣不大有多個原因,並非因期權的交易成本;內地投資者則由於政策問題,未能大舉參與期權市場,港交所的如意算盤未必能打響。
今次減價後,名義價值少於1萬元的股票期權,其新交易費為每張合約0.5元,令26個現有股票期權類別的交易費可以下降50%至83%,四成現有股票期權的交易成本將大幅降低,加上港交所的期權有中央結算配套,相信競爭力與場外期權比起來,並不遜色。
戴志堅:冀吸散戶內地客
港交所環球市場科股本證券與定息產品及貨幣聯席主席戴志堅表示,今次改革期權市場,是希望加強與場外期權的競爭力,又指內地投資者一直對股票期權有興趣,但內地暫時未有股票期權,內地投資者要投資與中資股有關的期權產品,港交所的平台具有很大優勢,對該所而言,內地的個人投資者或金融機構都是潛在客戶群。目前港交所的股票期權合約三分之二的成交,皆與中資股有關,包括H股、紅籌或民企。
譚紹興:交易成本非關鍵
據港交所《衍生產品市場交易研究調查2011/12》,期貨及期權合約總成交量為1.35億張合約,較2010/11年度的1.27億張合約增加6%。過去5年間,在港交所註冊的期權買賣交易所參與者數量,已經從51家增加至87家,零售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佔比顯著上升,分別增長11%和13%。
不過,投資者學會主席譚紹興就指出,本港推出期權產品已有約廿年歷史,散戶對此投資一直興趣缺乏,有多個原因,成本只佔很少影響,本地的券商及經紀不太想幫客戶做期權,相信是其中一個原因。「買賣期權的手續較股票繁複,又容易出錯,經紀對複雜的期權產品內心也有恐懼,最主要是期權屬「以小控大」的槓桿投資,與其賺少量佣金,不如希望客戶買正股,佣金收入大得多。」
政策未允許 內地人難參與
對於港交所的「促銷」活動,有內地期貨業人士透露,目前內地並無股票期權產品,政策亦不允許內地居民買賣本港股票,故現時沒參與本港期權市場。若未來內地政策許可個人持有港股,或會考慮投資該產品以對沖正股風險,但鑑於內地人對股票期權的了解不夠,所以難以預期會有很多內地投資者對港股的期權有興趣。
譚紹興亦指,內地雖然還未有股票期權市場,但大多數有實力的內地投資者,都可透過場外渠道,參與相關產品,例如透過私人銀行買賣股票ELN,或者累計股票期權,但缺點是價格不透明、缺乏中央交易對手。今次港交所加強期權的改革及教育,明顯希望有條件的內地投資者會選擇來港買賣期權,但效果如何,需一段時間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