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陳嘉偉(右)建議教育局全面檢討外評政策,並制訂多元評核指標。 龐嘉儀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龐嘉儀)教育評議會一項對於校外評核政策的調查顯示,36%教育工作者認為,教育局外評隊成員專業水平不足。該會更發現,一般外評報告平均需時半年才能完成,耗時太長。另現行政策監督性及問責性太強,卻無助學校提升「教與學」水平,反而增添學校行政工作量及壓力,期望當局作出全面檢討。
教育局自2003/2004學年推行「學校發展與問責架構」,鼓勵學校以自我評估及校外評核互相配合,推動自我完善。外評工作涉及「管理與組織」、「學與教」、「校風及學生支援」、「學生表現」4大評鑑範疇,操作形式包括會晤校內師生、閱覽學校文件及觀課。外評首階段於2007/2008學年結束,第二階段由2008/2009至2013/2014學年,以約6年時間完成所有公營學校外評工作。
教評會於今年3月以問卷調查中小學教育工作者對外評政策的意見,共175所學校、484人參與調查。
逾六成嘆教局支援不足
結果顯示,由於目前評核指標逾180項,故約67%受訪者認為外評指標過多,同時學校為應付外評而盡力豐富學習計劃,卻構成壓力。另36%受訪者認為,教育局外評隊專業水平不足;67%受訪者指,教育局未就教與學範疇為學校提供足夠支援。
教評會執委陳嘉偉表示,個別外評人員如校長等有適切專業水平,卻未能就促進學校發展提供意見,只會對課堂安排如互動學習、差異化教學等作出例行批評。他期望當局就學校類別、文化等差異制訂多元評核指標,以免制度趨向僵化。
倡減教師觀課比例減壓
該會主席蔡國光建議當局刪減外評對教師觀課比例,由現時觀看70%教師上課,下調至不多於50%,以免增加教師壓力。他又建議,觀課前預先與教師就教學法進行交流,為教師就課堂設計提供專業發展指引。該會亦促請當局延長外評周期,甚至豁免表現良好學校的第三階段外評,以紓緩學校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