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東涌炮台,又稱為東涌所城或東涌寨城,是香港以前的一個炮台陣地,位於新界大嶼山東涌下嶺皮村,現時已被列入香港法定古蹟。
東涌炮台在清代稱為東涌所城,為大鵬右營的水師總部。炮台入口之花崗石額刻有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年)字樣,當為建造年代。
東涌炮台為城堡式建築,分「長庚」、「拱辰」等東南西北拱門,純以麻條石砌成。遊客拾級登上城樓,漸見一排列的赭墨色古炮,分隔在金字形的矮屋兩邊。細覽炮筒上,可以發現飽歷日月侵蝕尚可辨別的「清嘉慶年月炮匠張三、李四鑄製」字蹟。威昂而長長的炮筒,對著赤鱲角新機場。
清朝道光年間,為了阻止鴉片貿易和海盜侵略,當時的清朝水師把附近的大鵬營升為大鵬協,下設左右二營,總部及左營設於深圳的大鵬所城,而右營則是駐在新建的東涌所城,設有6門大炮,以控制海面交通。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炮台遂被廢棄。香港日治時期,炮台曾被日軍重建。香港重光後,炮台所在地被用作警署用途,後成為東涌公立學校校址一部分,東涌公立學校於2003年停辦。而炮台所在地於1979年8月24日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並曾於1988年全面維修。現在兼為東涌鄉事委員會辦事處和展示廳及東涌商會辦事處。
與此同時,城樓六門古砲,當年清代赫赫有名的海盜張保仔,曾以此砲抗擊清廷派來圍剿的官兵。後來朝廷招降納叛,皇上旨准張保仔歸降,官居朝中二品。曾與張保仔對壘的七品芝麻官,反為轄屬其下,殊覺尷尬。
交通:搭乘新大嶼山巴士 3M、11、34 於下嶺皮村下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