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全國政協副主席、農工黨中央常務副主席劉曉峰。 王曉雪 攝
——專訪全國政協副主席、農工黨中央常務副主席劉曉峰
中共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發出了建設美麗中國、重視生態安全的「動員令」。在馬不停蹄調研川滇等地返京後,全國政協副主席、農工民主黨中央常務副主席劉曉峰接受了本刊記者專訪。他指出,生態補償機制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加速器,宜盡快探索建立長效制度,引導和保障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穩步推進,「絕對不要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路」。 ■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記者 何凡、王曉雪、凱雷
跨界水保護 缺機制護航
此次劉曉峰率農工黨中央調研組赴四川、雲南,就「長江上游生態環境保護和綜合開發利用」專題開展調研。在重點調研阿壩地區和金沙江流域等地後,他向記者表示,當地在保護長江上游水資源和生態多樣性等方面成果顯著,卻也面臨多個問題:一是江、河、湖水的跨界水體保護,依然缺乏生態補償機制護航;二是農業現代化快速推進帶來農村污染;三是低效率的小型水電站數量仍多,阻斷河道,破壞生態。
劉曉峰表示,金沙江是中國水力資源最豐富的河流之一,水質極好。此次在岷江和金沙江調研的五個監測站數據顯示,近十年來長江上游的水質在持續轉好,殊為不易。而如何進一步加強跨界水體水質監測與保護是當務之急。
保護水安全 倡統籌治理
劉曉峰說,水安全事關民生大事,需要各級政府和全流域系統協調、統籌治理,「絕對不要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路了,這條路的成本和代價太高。」他舉例說,「目前,四川21個市地都建成了交界斷面的水質監測站。如成都市供給眉山的水是V類水,而四川省委、省政府要求眉山向下供給樂山的水須是Ⅲ類水,這就需要眉山付出大量的努力。如果沒有生態補償機制,該工作就十分艱難。」
他說,生態補償工作宜擴展到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珠江流域,及至全國。「如果上游供給下游的水是低於Ⅲ類的水,就要對下游省份給予補償;下游省份則以補償的資金加上自身努力,處理完成合格的水,再向其下游省份供給。反之,上游供給下游的是Ⅲ類以上的乾淨水,則下游就應該給上游以補償水環境的保護資金。」
調研牧民村 籲科學平衡
盡快落實生態補償的迫切性,在四川的牧民新村也有顯現。而自從國家發改委2007年提出《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劃分「優先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功能區,生態補償機制至今依然「只聞樓梯響、未見人下來」。
劉曉峰指出,四川阿壩、甘孜和涼山三個州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超過一半;其人口僅400多萬,佔比不到5%。他說,在規劃限制開發區與禁止開發區後,須給予當地居民相應補償,促進人、畜、草的科學平衡、可持續發展。
他在調研中得知,一些牧民定居後,所形成的村莊正面臨污水、垃圾處理的新問題。劉曉峰說,他們處在高寒地區,海拔三四千米,建垃圾或污水處理廠的困難較大,運出處理的成本很高,應想法解決這些問題。
曾任職四川 力建生態省
劉曉峰從政以來,始終高度重視生態、衛生等民生大事。擔任全國人大代表時,他呼籲環保總局升格、設立環保部;在四川任職時,他宣佈《四川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實施,標誌四川在西部地區首個全面啟動生態省建設;2004年面臨某化肥廠導致的沱江流域嚴重污染,他通報事故主因,贏得社會信任,率檢查組直指水污染,掛牌整治和關停工廠上千家,又在兩年時間內推動全省污水處理廠由12座增至40座。
一位在四川工作的部委人士向記者透露,劉曉峰任四川省副省長、分管環保局之初,全省環保經費每年僅有2,500萬元;經過一步步努力,五年後年環保經費達到3.6億元。
劉曉峰還率先提出「流動醫院」構想,並在西部地區大力實踐,以大客車的形式在邊遠地區接診病人,解決當地民眾看病難的問題;他在四川開全國風氣之先,建議並實施城市醫生下基層制度,支援農村衛生事業效果顯著。此後衛生部提出「萬名醫生下鄉」,不可謂與他的工作沒有關係。
|